“川原三晉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川原三晉別”全詩
川原三晉別,襟帶兩京同。
后殿函關盡,前旌闕塞通。
行看洛陽陌,光景麗天中。
分類:
作者簡介(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作》張九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奉和皇帝的圣制,途經陜州時作。
疾馳在道路上經過黃河,陳述詩詞詢問國家風尚。
長安、洛陽兩地象征著中原與關東,與我心意相同。
回首后殿皇家宮闕漸漸消失,前方旌旗陣列緊密。
行走在洛陽城際的大道上,美景令人心馳神往。
這首詩詞通過稱頌陜州的環境和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全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它以詩意雅致的語言,展現了唐朝時期大唐盛世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對國家興旺發達的向往和期望。通過描繪河陜之地的風光和城市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歷史、文化與繁榮的欣賞和想象。同時,詩中還融入了作者對政治的思考和關注,透露出他對君主治理的期待。
這首詩的賞析在于其辭章華美、意境深遠。作者通過運用對中國古代主要城市的地理特征的描繪,巧妙地表達了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憧憬之情。他以風景描寫為線索,通過對歷史遺跡和宮殿的描繪,引發讀者對于大唐盛世的美好想象。此外,詩中表現出作者對于政治格局的關注。可見,若要理解這首詩詞的深層含義,還需要結合唐朝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來解讀。
“川原三晉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hé shèng zhì tú cì shǎn zhōu zuò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作
chí dào dāng hé shǎn, chén shī wèn guó fēng.
馳道當河陜,陳詩問國風。
chuān yuán sān jìn bié, jīn dài liǎng jīng tóng.
川原三晉別,襟帶兩京同。
hòu diàn hán guān jǐn, qián jīng quē sāi tōng.
后殿函關盡,前旌闕塞通。
xíng kàn luò yáng mò, guāng jǐng lì tiān zhōng.
行看洛陽陌,光景麗天中。
“川原三晉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