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地亦邅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茲地亦邅回”全詩
本謂雙鳧少,何知駟馬來。
人非漢使橐,郡是越王臺。
去去雖殊事,山川長在哉。
分類:
作者簡介(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使至廣州》張九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使至廣州
昔年嘗不調,茲地亦邅回。
本謂雙鳧少,何知駟馬來。
人非漢使橐,郡是越王臺。
去去雖殊事,山川長在哉。
中文譯文:
使者到達廣州
往昔年少時沒有來過這里,如今卻返訪此處。
本以為少見鴛鴦鳥,何知卻有四馬駕車到來。
我并非漢朝的使者,這里也非越國的王庭。
離去盡管有所差異,山川卻依舊存在。
詩意和賞析:
《使至廣州》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他初次來到廣州的感受和思考。
詩人提到自己年少時從未來過廣州,現在再次來到這里時,卻感到很驚奇。他原以為廣州少有美麗的鳧鳥,但卻沒想到這里竟然已經有了四馬駕車前來訪問。這里并不是漢朝使者的駐扎地,而是越國國王的宮殿。
詩人與過去的情景對比,表達了對過去記憶的不準確性和覺悟的不夠深邃。他意識到事情的變遷,人事的流轉,然而山川卻長存不變。
這首詩通過個人的經歷和感受,展示了時光的流轉和歷史的變遷。詩人對于自然和人事的深思,表達了對于歲月遷移中不變的山川的感慨與敬畏。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于歷史的尊重和對人事流轉的思考。整首詩意深遠,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思想深度的詩篇。
“茲地亦邅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ǐ zhì guǎng zhōu
使至廣州
xī nián cháng bù tiáo, zī dì yì zhān huí.
昔年嘗不調,茲地亦邅回。
běn wèi shuāng fú shǎo, hé zhī sì mǎ lái.
本謂雙鳧少,何知駟馬來。
rén fēi hàn shǐ tuó, jùn shì yuè wáng tái.
人非漢使橐,郡是越王臺。
qù qù suī shū shì, shān chuān zhǎng zài zāi.
去去雖殊事,山川長在哉。
“茲地亦邅回”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