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不曾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簫鼓不曾休”全詩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分類:
作者簡介(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桂林》李商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桂林》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中文譯文:
城市狹窄,山巒似乎壓迫著城市,江水寬闊,大地似乎浮在江水之上。
向東南去可以通往邊境之外的地方,向西北望去有高樓聳立。
神靈保佑著青楓樹的岸邊,龍在白石的小溪中游動。
不同的鄉土有什么樣的禱告,簫和鼓聲從未停息過。
詩意: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桂林美麗景色的贊美和對神靈保佑的感激之情。詩人以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桂林城市狹窄,山巒擠壓著城市的景象,江水寬闊,大地似乎浮在江水之上的奇特景象。詩人還描述了桂林城市的東南通向無邊無際的地方,西北是高樓聳立。他描繪了神靈護佑著青楓樹的岸邊,龍在白石的小溪中游動的景象。最后,詩人表示不同鄉土的人們有著自己不同的禱告,但簫和鼓聲從未停息過,表達了他對桂林風景和人文風情的深深喜愛。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既表達了詩人對桂林的贊美,又傳達了他對神靈保佑和人們的真摯禱告的感激之情。詩人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桂林城市狹窄卻有著壯麗山巒壓迫的景象,江水寬闊而大地浮在江水之上的奇特景色。詩人描述了桂林城東南通向無邊無際的地方,西北又是高樓聳立的景象,將桂林的地理位置給讀者展現出來。此外,詩中還有對神靈對青楓樹和白石湫的護佑,以及對不同鄉土有不同禱告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桂林風景和人文風情的真摯喜愛,展示了他對自然與人文之美的細膩觀察和獨特感悟。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抒發出詩人對桂林美麗景色和人文風情的熱愛和感慨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簫鼓不曾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ì lín
桂林
chéng zhǎi shān jiāng yā, jiāng kuān dì gòng fú.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dōng nán tōng jué yù, xī běi yǒu gāo lóu.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shén hù qīng fēng àn, lóng yí bái shí jiǎo.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shū xiāng jìng hé dǎo, xiāo gǔ bù céng xi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簫鼓不曾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