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獨路人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非獨路人哀”全詩
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
兩鬢蓬常亂,雙眸血不開。
圣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
作者簡介(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過姚孝子廬偶書》李商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姚孝子廬偶書
拱木臨周道,荒廬積古苔。
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
兩鬢蓬常亂,雙眸血不開。
圣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
譯文:
我來到姚孝子的廬宇前,看到懸棺而立的人木雕像,廬宇已經荒廢,積滿了古老的苔蘚。
魚兒感受到了姜子牙的仙氣,從水中躍出來;鶴鳥為了吊唁陶淵明而飛來。
我似乎已經有了兩鬢的白發,常常凌亂不羈,我的雙眸閃爍著令人擔憂的血色。
這個廟堂時代對于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是嚴肅而敦厚的,不僅僅是孤單的旅人感到悲哀。
詩意和賞析:
李商隱這首詩寫了自己在姚孝子廬宇前的感受和思考。詩中的拱木指的是懸棺前的人木雕像,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志士的敬仰之情;荒廬積古苔則強調了廬宇的荒涼和歲月的滄桑。作者通過描述魚因感姜出和鶴為吊陶來,把姜子牙和陶淵明兩位仙魂的傳世和入世聯系起來,表達了對他們的景仰和敬仰之情。
接下來,詩人以自己的形象描繪出寥寂孤寂的心境,用兩鬢蓬常亂和雙眸血不開的形容詞,展示了一種懷才不遇、憂愁困頓的情緒。最后,他以圣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來總結整首詩,表達了自己對于圣朝時代的敬重和對于自己孤立無援的悲傷。
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于古代志士和文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時代和命運的不解和憂傷。通過詩人獨特的表述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對于人生境遇的獨特思考和對于古人文化的敬慕之情。
“非獨路人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yáo xiào zǐ lú ǒu shū
過姚孝子廬偶書
gǒng mù lín zhōu dào, huāng lú jī gǔ tái.
拱木臨周道,荒廬積古苔。
yú yīn gǎn jiāng chū, hè wèi diào táo lái.
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
liǎng bìn péng cháng luàn, shuāng móu xuè bù kāi.
兩鬢蓬常亂,雙眸血不開。
shèng cháo dūn ěr lèi, fēi dú lù rén āi.
圣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
“非獨路人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