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痍念苦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瘡痍念苦辛”全詩
塞榆關水濕,邊草賊回春。
歲月傷風邁,瘡痍念苦辛。
沙中看白骨,腸斷故鄉人。
作者簡介(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進士。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禁火》薛逢 翻譯、賞析和詩意
禁火
日日冒煙塵,忽忽禁火辰。
塞榆關水濕,邊草賊回春。
歲月傷風邁,瘡痍念苦辛。
沙中看白骨,腸斷故鄉人。
中文譯文:
每天都有煙塵冒著,禁火的時辰卻突然來臨。
榆關的水濕潤,邊草逃亡者重新回到故鄉。
歲月創傷加深,回憶著瘡痍的痛苦與辛酸。
在沙漠中看到白骨,心如斷腸,想念故鄉的人們。
詩意:
本詩描繪了邊疆戰亂時期的景象。詩人描述了每天都冒著煙塵的邊疆,以及突然禁火的時刻。這種與常人想象不符的禁火,暗示著常人無法理解的邊疆情景。詩中出現了塞榆關和邊草賊回春,表達了邊疆地區水草豐美,吸引著逃亡者回歸家園的景象。然而,歲月的風痕正在不斷加深,邊疆遭受的創傷與苦難也讓詩人深感憂思。最后兩句“沙中看白骨,腸斷故鄉人”,表達了詩人對故鄉人民的無盡思念和對戰爭殘酷現實的震撼。
賞析:
《禁火》以簡潔而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邊疆戰亂時期的深刻思考和憂慮。詩人通過對煙塵和禁火的描述,突出了邊疆地區戰亂頻發的現實。詩中的塞榆關和邊草賊回春,畫面感強烈,生動地表達了邊疆的原野美景和逃亡者回家的渴望。然而,歲月的傷風和沙漠中的白骨,又帶給詩人對現實的無盡憂思。整首詩簡短而有力地描繪了邊疆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苦難,展現了詩人對故鄉人民深深的牽掛和思念之情。
“瘡痍念苦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n huǒ
禁火
rì rì mào yān chén, hū hū jìn huǒ chén.
日日冒煙塵,忽忽禁火辰。
sāi yú guān shuǐ shī, biān cǎo zéi huí chūn.
塞榆關水濕,邊草賊回春。
suì yuè shāng fēng mài, chuāng yí niàn kǔ xīn.
歲月傷風邁,瘡痍念苦辛。
shā zhōng kàn bái gǔ, cháng duàn gù xiāng rén.
沙中看白骨,腸斷故鄉人。
“瘡痍念苦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