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客疏林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遲客疏林下”全詩
野橋連寺月,高竹半樓風。
水靜魚吹浪,枝閑鳥下空。
數峰相向綠,日夕郡城東。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越中寺居》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越中寺居》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越中寺居的清幽生活,借景抒發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詩中寫道,詩人遲遲地來到了寺廟中,疏林下、斜溪旁,可以坐在小艇上通航。在寺廟的野橋上,月色映照著山川景色,高竹叢半掩的樓閣中,微風輕拂著竹葉。水面靜謐平靜,魚兒悠閑地吹動水浪,枝條間鳥兒自由地飛落。遠處數座山峰綠意盎然,猶如相互對視一般,日出和日落的時候都在東方的郡城上。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遲客疏林下,
朝延萬里山。
遲遲遷客來到了疏雜的林下,
朝延著一座萬里之遙的山巒。
斜溪小艇通,
向我水面翻。
斜著的溪流讓小艇暢通無阻,
沿著水面向我駛來。
野橋連寺月,
岸邊連白波。
野橋和寺廟借著月光相連,
岸邊的白浪也如連綿不斷。
高竹半樓風,
輕拂我雙蓬。
高高的竹叢掩映著一半的樓閣,
輕風拂動我身上的衣帆。
水靜魚吹浪,
枝閑鳥下空。
水面平靜,魚兒吹動著水波,
枝條間空空地下著鳥。
數峰相向綠,
日夕郡城東。
遠處的山峰綠意盎然,
可在日出和日落時看見東方的郡城。
這首詩以寧靜、淡泊的筆墨,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他遠離喧囂的城市,來到了寺廟深處,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沉浸于自然的寧靜之中。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自由自在、恬靜安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時,詩人也將自然景色與人生哲理相結合,傳達了對平淡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詩以恬靜、美好的景色為背景,將自然景觀與心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給人留下了淡泊清靜、寧靜深遠的藝術印象。
“遲客疏林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zhōng sì jū
越中寺居
chí kè shū lín xià, xié xī xiǎo tǐng tōng.
遲客疏林下,斜溪小艇通。
yě qiáo lián sì yuè, gāo zhú bàn lóu fēng.
野橋連寺月,高竹半樓風。
shuǐ jìng yú chuī làng, zhī xián niǎo xià kōng.
水靜魚吹浪,枝閑鳥下空。
shù fēng xiāng xiàng lǜ, rì xī jùn chéng dōng.
數峰相向綠,日夕郡城東。
“遲客疏林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