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佳賞此踟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舊聞佳賞此踟躕”全詩
清涼不散亭猶在,事力何銷舫已無。
釣客坐風臨島嶼,牧牛當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歸尋水亦枯。
作者簡介(薛能)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詩人。《郡齋讀書志》、《唐詩紀事》、《唐詩品匯》、《唐才子傳》均載:“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陽一帶)。”仕宦顯達,官至工部尚書。時人稱其“詩古賦縱橫,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風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鄉,游歷眾多地方,詩多寄送贈答、游歷登臨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詩人多與有詩與其唱和。
《題褒城驛池》薛能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褒城驛池
池館通秦檻向衢,
舊聞佳賞此踟躕。
清涼不散亭猶在,
事力何銷舫已無。
釣客坐風臨島嶼,
牧牛當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
只恐歸尋水亦枯。
中文譯文:
題寫在褒城驛池中,
池館延伸至秦檻街,
曾經聽聞此處景色優美,
但也只能徘徊徘徊。
清涼的氣息并不散去,
亭子依然屹立不倒,
然而歷史的洪流無情,
一切的榮華早已逝去。
釣客坐在風中遠眺島嶼,
牧牛在雨中啃食菰蒲。
西川的吟唱之吏依然思考修復的事,
只是擔心回來尋找的水也干涸無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薛能的作品,詩人以褒城驛池為背景,描繪了一個景色美麗但逐漸衰落的景象。詩中通過描寫景物和描述人物活動來表達對時光流轉、歷史變遷的思考。
詩人提到池館通秦檻,意味著池館延伸至秦檻街,表達了這個池館在過去的繁榮時期曾經與城市相連,景色優美。但現在,人們只能停留在舊聞的美好回憶中,無法親眼見證其景色的優美。
詩中提到的清涼的氣息并不散去,亭子依然屹立不倒,這句話暗示著盡管時光流轉,歷史變遷,但自然界的美景仍然存在,而一切的榮華早已逝去。這種反差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之間的微妙關系。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釣客坐在風中遠眺島嶼,牧牛在雨中啃食菰蒲。這些描寫展示了生活的繼續,即使時光流轉,生活仍然在繼續進行。同時,詩人以西川吟吏思考修復的事為引子,表達了對歷史的關注和保護,詩人關心的是歷史遺跡能否修復,以及當他回來尋找的水是否干涸。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雅致的語言描繪了美麗和衰落交替的景象,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思考,以及對自然和歷史的關注與保護。通過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人生和歲月的深切思考。
“舊聞佳賞此踟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bāo chéng yì chí
題褒城驛池
chí guǎn tōng qín kǎn xiàng qú, jiù wén jiā shǎng cǐ chí chú.
池館通秦檻向衢,舊聞佳賞此踟躕。
qīng liáng bù sàn tíng yóu zài,
清涼不散亭猶在,
shì lì hé xiāo fǎng yǐ wú.
事力何銷舫已無。
diào kè zuò fēng lín dǎo yǔ, mù niú dāng yǔ shí gū pú.
釣客坐風臨島嶼,牧牛當雨食菰蒲。
xī chuān yín lì piān sī qì, zhǐ kǒng guī xún shuǐ yì kū.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歸尋水亦枯。
“舊聞佳賞此踟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