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杵與后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前杵與后杵”全詩
我愿筑更高,得見秦皇墓。
分類:
作者簡介(劉駕)
劉駕,唐(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與曹鄴友善,俱工古風。鄴先及第,不忍先歸,待于長安。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亦中第,乃同歸越中。時國家承平,獻樂府十章,帝甚悅。累歷達官,終國子博士。其詩敢于抨擊統治階級的腐化昏庸,能夠反映民間疾苦。辛文房稱其“詩多比興含蓄,體無定規,興盡即止,為時所宗。”(《唐才子傳》卷七)其詩較有社會內容,如《反賈客樂》反映農民疾苦,《有感》抨擊邊將腐化,《棄婦》表現對被遺棄婦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較好的作品。《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詩集一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六十八首,編為一卷。事跡見其《唐樂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傳》卷七。《全唐詩》錄存其詩六十八首,編為一卷。
《筑臺詞(漢武筑通天臺,役者苦之)》劉駕 翻譯、賞析和詩意
漢武筑通天臺,役者苦之。
前杵與后杵,筑城聲不住。
我愿筑更高,得見秦皇墓。
詩詞的中文譯文:
漢武筑起通天臺,工人們備受痛苦。
前杵與后杵,城墻的聲音不曾停止。
我愿意繼續筑起更高的臺階,只為能見到秦始皇的陵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漢武帝筑起通天臺的景象,以及參與筑臺工作的苦力們的辛苦。詩人表達了對筑臺工人辛苦勞作的同情和敬意,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繼續筑臺、輾轉秦皇陵墓的熱望。
詩中的通天臺是指漢武帝時期修建的通往天空的高塔,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詩人通過描寫前杵與后杵不停地敲擊城墻,強調了筑臺工人勞作的辛苦和工程的巨大。他也表達了自己愿意再繼續筑臺的決心,希望能夠達到更高的高度,以便能夠一睹秦始皇陵墓的壯麗。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工人們辛勤努力的贊揚,以及對于追求高峰的積極向往。詩詞意境明快,抒發出詩人對于奮斗和進取的崇敬,也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勞動和智慧的莊重態度。
“前杵與后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ù tái cí hàn wǔ zhù tōng tiān tāi, yì zhě kǔ zhī
筑臺詞(漢武筑通天臺,役者苦之)
qián chǔ yǔ hòu chǔ, zhù chéng shēng bú zhù.
前杵與后杵,筑城聲不住。
wǒ yuàn zhù gèng gāo, dé jiàn qín huáng mù.
我愿筑更高,得見秦皇墓。
“前杵與后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