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川上浩煙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夕陽川上浩煙波”全詩
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
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
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
作者簡介(劉滄)
劉滄(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蘊靈,汶陽(今山東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體貌魁梧,尚氣節,善飲酒,好談古今,令人終日傾聽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劉滄與李頻同榜登進士第。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滄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劉滄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據 《唐才子傳》,劉滄屢舉進士不第,得第時已白發蒼蒼。
經煬帝行宮鑒賞
詩借詠隋煬帝行宮,諷諭時政。首聯“此地”,即指煬帝行宮。煬帝于此玩美女、殺無辜,極盡荒淫殘暴之能事。但曾幾何時,一個廣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諸東流了。開篇以反詰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經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轉眼而逝,但不能趕上隋煬帝敗亡的速度。這“竟如何”三字,盡情地嘲弄了這個昏君的迅速亡國。這種寓嚴肅于調侃的筆法,最為警策。
頷聯轉入對煬帝罪行的控訴:“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此聯之妙,在于實景寓意。以實景論,它是寫行宮的破落、荒涼,宮內早已空無一人。從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煬帝的荒淫殘暴。“香銷”,香銷玉殞,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國美人盡”。為了滿足一己的淫欲,搜羅盡了而且也毀滅盡了南國的美女,真是罪惡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寫“美人”之怨。美人香銷,其怨隨東風入而化為芳草;芳草無涯,人怨無邊。這就把抽象的感情寫成了具體而真實可感的形象。如為一般郊野旅游,“東風芳草”自然不失為令人心曠神怡之景;但此處為煬帝行宮,這斷瓦頹墻,芳草萋萋,卻是典型的傷痍之景;這萋萋的芳草,猶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頸聯寫出宮所見。煬帝喜柳,當年行宮之前,隋堤之上,自是處處垂柳掩映。而此時是“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空”,空有,無人欣賞;“露葉”,露珠泛光之葉。上句以殘柳“點綴”行宮,自見歷史對其暴政的嘲弄;“露葉”冠以“空”字,自見詩人慨嘆之情。下句,煙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龍舟不在。且各冠以“殘柳”和“夕陽”,給晚照之景籠上一層凄涼黯淡的色彩。這里雖無一譏諷語,卻得思與景偕、物與神游之妙。
尾聯回應詩題,卻不是直吐胸中塊壘。《樂府指迷》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語結情最好。”這“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就是“以景語結情”。它既切合詠“煬帝行宮”之意,又扣緊諷晚唐當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詩人游罷行宮,自然地想起這些廣陵(即揚州)舊事──由于煬帝的荒淫殘暴,激化了尖銳的階級矛盾,末次南游,釀成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不久隋朝即告滅亡。但詩之妙,卻在于作者寫得含而不露,只寫詩人“遙起廣陵思”的情懷;所思內容,卻留待讀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見詩人沉思之際,在這古渡明月之下,又傳來了瑯瑯漁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內容是什么。但聯系詩人“喜談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漁父》中的名句:“舉世皆濁兮我獨清,眾人皆醉兮我獨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古賢和隱者的唱答,也正是詩人此刻的心聲;從而將詠古和諷今融為一體,以景語完成了詩的題旨。
此詩之可貴,在于詩人詠古別具一格,寫得清新自然,娓娓動聽,挹之而源不盡,咀之而味無窮。全詩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長、意遠,構成了此詩特有的空靈浪漫風格。
“夕陽川上浩煙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yáng dì xíng gōng
經煬帝行宮
cǐ dì céng jīng cuì niǎn guò, fú yún liú shuǐ jìng rú hé?
此地曾經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
xiāng xiāo nán guó měi rén jǐn, yuàn rù dōng fēng fāng cǎo duō.
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
cán liǔ gōng qián kōng lù yè, xī yáng chuān shàng hào yān bō.
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
xíng rén yáo qǐ guǎng líng sī, gǔ dù yuè míng wén zhào gē.
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
“夕陽川上浩煙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