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苔古石瀨清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蒼苔古石瀨清流”全詩
出巖樹色見來靜,落澗泉聲長自秋。
遠入虛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滄洲。
如何地近東西路,馬足車輪不暫留。
作者簡介(劉滄)
劉滄(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蘊靈,汶陽(今山東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體貌魁梧,尚氣節,善飲酒,好談古今,令人終日傾聽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劉滄與李頻同榜登進士第。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滄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劉滄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據 《唐才子傳》,劉滄屢舉進士不第,得第時已白發蒼蒼。
《過滄浪峽》劉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滄浪峽
山疊云重一徑幽,
蒼苔古石瀨清流。
出巖樹色見來靜,
落澗泉聲長自秋。
遠入虛明思白帝,
寒生浩景想滄洲。
如何地近東西路,
馬足車輪不暫留。
譯文:
穿過滄浪峽,
山峰層層疊疊,云霧重重,小徑幽深。
蒼翠的苔蘚覆蓋古老的石頭,激流在洼灘上清澈流淌。
出了峭壁,樹木的顏色顯得寧靜,
山澗的泉水聲音長久地自秋季中傳來。
遠處身臨虛明,思念起白帝山,
寒意在廣闊的景色中喚醒對滄州的回憶。
怎樣才能近距離抵達東西之路,
即使馬蹄和車輪也無法停留下來。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觀為主題,展現了詩人穿越滄浪峽的壯麗景色。詩人通過描繪山峰、云霧、小徑、蒼蘚、激流、樹木、泉水等細節,再現了這個景區的靜謐和美麗。
詩中的“山疊云重”形容了高聳入云的山峰,給人以巍峨險峻之感;“出巖樹色見來靜”則展示了大自然寧靜的一面。詩中所表達的“遠入虛明思白帝”,表明詩人在觀賞這壯麗景色的同時,又讓他聯想起另外的名勝古跡——白帝山,詩人的想象力極為豐富。
最后兩句“如何地近東西路,馬足車輪不暫留”是對旅行的思考,詩人想要探索更遠的地方,表達了對未知的渴望和對生活的不懈追求。
整首詩以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觀察和體驗為基礎,通過景物的描繪、環境的營造,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探索的向往,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與壯麗。同時,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觀,也抒發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讓讀者在欣賞風景的同時能夠思考人生。
“蒼苔古石瀨清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cāng láng xiá
過滄浪峽
shān dié yún zhòng yī jìng yōu, cāng tái gǔ shí lài qīng liú.
山疊云重一徑幽,蒼苔古石瀨清流。
chū yán shù sè jiàn lái jìng,
出巖樹色見來靜,
luò jiàn quán shēng zhǎng zì qiū.
落澗泉聲長自秋。
yuǎn rù xū míng sī bái dì, hán shēng hào jǐng xiǎng cāng zhōu.
遠入虛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滄洲。
rú hé dì jìn dōng xī lù, mǎ zú chē lún bù zàn liú.
如何地近東西路,馬足車輪不暫留。
“蒼苔古石瀨清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