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棹向驚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擁棹向驚湍”全詩
削成從水底,聳出在云端。
暮雨晴時少,啼猿渴下難。
一聞神女去,風竹掃空壇。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過巫峽》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巫峽》詩詞的中文譯文:
擁著船槳穿過驚濤駭浪,
望著巫山峰直聳天際。
峽谷的水淌過山麓,
峰巔高聳云端。
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景色稀少,
嚎叫的猿猴渴望離開山谷難。
一聽見女神離去的消息,
風吹竹林,殿堂空蕩無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航行經過巫峽時的情景。詩人坐在船上,擁著船槳,穿過驚濤駭浪,仰望巫山峻峭的山峰。詩人形容巫山削成從水底聳立于云端,形象地表現出了巍峨壯麗的山勢。當傍晚雨過,天晴之時,景色稀少,只能聽到猿猴的嚎叫聲,渴望離開。接著聽說神女已離去,風吹竹林,殿堂空無一人,呈現出一片荒涼的景象。
這首詩以描寫自然山水景色為主題,通過形象生動的描繪,展現了巫山的雄偉壯麗之美。詩人利用對比手法,將峽谷的水與峰巔的云相映襯,凸顯了自然景觀的壯美氣勢。同時,詩人通過描述猿猴的嚎叫聲和山中的荒涼,以及風吹竹林的景象,表達出人神離去后的寂寥和凄涼。
整首詩寫景真實而刻畫生動,情感豐富而深沉,描繪巫山的峻峭壯麗之美,同時也表達出離去和寂寥的意境,給人一種幽怨的感覺。
“擁棹向驚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wū xiá
過巫峽
yōng zhào xiàng jīng tuān, wū fēng zhí shàng kàn.
擁棹向驚湍,巫峰直上看。
xuē chéng cóng shuǐ dǐ, sǒng chū zài yún duān.
削成從水底,聳出在云端。
mù yǔ qíng shí shǎo, tí yuán kě xià nán.
暮雨晴時少,啼猿渴下難。
yī wén shén nǚ qù, fēng zhú sǎo kōng tán.
一聞神女去,風竹掃空壇。
“擁棹向驚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