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途從不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宦途從不問”全詩
華發初生女,滄洲未有家。
卻閑思洞穴,終老曠桑麻。
別訪棲禪侶,相期語劫沙。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書懷》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書懷》是唐代詩人李頻創作的一首詩詞,內容表達了在宦海中平淡無奇的人生,以及對自然與禪宗的向往和追求。
譯文:
宦途從不問,身事覺無差。
在仕途中從不關心,我覺得身世并沒有什么差別。
華發初生女,滄洲未有家。
雖然頭發已經花白,但是我還沒有實現自己的家庭。
卻閑思洞穴,終老曠桑麻。
然而我卻心思空虛,想遁入山洞中,直到白發蒼蒼。
別訪棲禪侶,相期語劫沙。
我不再訪問尋找隱居的禪宗同伴,期待與他們在荒蕪的沙漠中相會,并且交流心得。
這首詩詞表達了李頻對于宦途生活的淡漠態度。他不關心名利地位,而是更加重視內心的追求和心靈的自由。他對宦途的顛沛流離感到迷茫和困惑,覺得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外界的成就和世俗的追求,而是更加重視心靈的覺醒和內心的寧靜。他渴望遠離塵囂,與自然相處,追求內心的平和與生命的意義。
詩歌最后兩句“別訪棲禪侶,相期語劫沙”,表達了李頻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求禪宗的境界,相互交流心靈的感悟。李頻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自然、禪宗相結合,以達到對生命的思考和探求。
這首詩詞以簡短而清新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飽含的思考和追求。描繪了一個在宦海中平庸的人生,但又希望通過尋求自由與平和的心靈狀態,找到人生的意義。最后兩句以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展現了詩人追求禪宗的決心和信念。
總體上,《書懷》是一首通過對自然、禪宗的向往,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冷漠和對內心世界的追求,展示了他對平凡人生的獨特理解和追求。
“宦途從不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huái
書懷
huàn tú cóng bù wèn, shēn shì jué wú chà.
宦途從不問,身事覺無差。
huá fà chū shēng nǚ, cāng zhōu wèi yǒu jiā.
華發初生女,滄洲未有家。
què xián sī dòng xué, zhōng lǎo kuàng sāng má.
卻閑思洞穴,終老曠桑麻。
bié fǎng qī chán lǚ, xiāng qī yǔ jié shā.
別訪棲禪侶,相期語劫沙。
“宦途從不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