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入疏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中路入疏鐘”全詩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
秋盡草蟲急,夜深山雨重。
平生心未已,豈得更相從。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送劉山人歸洞庭》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劉山人歸洞庭》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為李頻。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朋友劉山人即將離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詩詞以送別劉山人為題,劉山人應是一位隱士或山居之人。詩的前兩句“君逐云山去,人間又絕蹤”描述了劉山人隨云山而去,人間再無他的蹤跡。接著詩人描繪了劉山人背井離鄉后的旅程。第三句“半湖乘早月”中的“湖”指洞庭湖,指出劉山人搭乘早晨的月光船只渡湖,開始了他歸程的旅途。第四句“中路入疏鐘”描述了劉山人的旅途途中,從中途一個偏僻的山村,傳來裹挾晨鐘聲,點明山人此時正處在遠離塵囂的地方。
接下來的兩句“秋盡草蟲急,夜深山雨重”表達了離別的時刻正在秋盡時節,草蟲聲更加急促,山中的雨也變得更加瓢潑,突出了作者對朋友離去的悲傷和惋惜之情。
最后兩句“平生心未已,豈得更相從”表達了作者對劉山人的思念和遺憾之情。詩詞最后兩句意為:“我心中的思念還未消散,怎么能再次相聚呢”。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劉山人的離去悲痛之情,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情感的方式,將詩人的內心感受清晰地展示在讀者眼前。這首詩雖然短小,但情感真摯,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思念之情。
“中路入疏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iú shān rén guī dòng tíng
送劉山人歸洞庭
jūn zhú yún shān qù, rén jiān yòu jué zōng.
君逐云山去,人間又絕蹤。
bàn hú chéng zǎo yuè, zhōng lù rù shū zhōng.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
qiū jǐn cǎo chóng jí, yè shēn shān yǔ zhòng.
秋盡草蟲急,夜深山雨重。
píng shēng xīn wèi yǐ, qǐ dé gèng xiāng cóng.
平生心未已,豈得更相從。
“中路入疏鐘”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