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磥砢不難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磥砢不難遇”全詩
亭亭向空意,已解凌遼夐。
葉健似虬須,枝脆如鶴脛。
清音猶未成,紺彩空不定。
陰圓小芝蓋,鱗澀修荷柄。
先愁被鷃搶,預恐遭蝸病。
結根幸得地,且免離離映。
磥砢不難遇,在保晚成性。
一日造明堂,為君當畢命。
分類:
作者簡介(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公齋四詠·小松》皮日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公齋四詠·小松》是唐代皮日休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人以小松為題,描繪了一顆始生抱負的小松樹。
詩詞的意境是:這棵小松樹只有三尺高,被人移植到白云小徑上。它挺立在那里,向著蒼穹生發出對自由的企盼。它已經擺脫了寒冷嚴寒的凌彊山脈,樹葉修長如老龍的胡須,枝條脆弱如鶴的腿。清脆的松聲依然未能形成,藍色的樹身還沒有穩定下來。陰圓的小松冠像是芝蓋,鱗片之間的接觸感覺粗糙,修長的松柄顯得僵硬。人們希望它能夠破土而出,忍受野生鳥兒的搶奪,預防蟲蛆的入侵。但幸運的是,它已經安頓在這片土地上,不再迷失在眾芳競秀之中。雖然它顯得粗陋,但在晚年時仍能成長為松樹的樣子。因此,詩人暗示他也希望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堅強不屈的生命力的贊美,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執著和奮斗的渴望。它以小松樹為象征,通過描繪小松樹的成長和堅韌,傳達了作者對自身的期待和對社會的愿景。
詩詞中使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將小松樹的形態特點和生命力傳遞給讀者。通過以小松樹為主題,將個人的生命和價值與自然相結合,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價值和命運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小松只有三尺高,
移到云徑如白毛。
挺立于空展宏志,
已擺脫險峰崎嶇。
葉似虬須強壯健,
枝脆如鶴下羽翼。
清音未能百鳥和,
樹身色彩空不定。
陰圓小芝似蘑菇,
鱗紋澀硬如蒲葵。
愁鳥來搶未能成,
因懼遭蟲蛀病侵。
幸得結根安家固,
不再離離受枝訓。
雖顯粗陋卻晚成,
為國家社會孜孜貢獻。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小松樹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贊美和對奮斗的向往。通過描繪小松樹的形態特點和生命力,傳達了作者對于個人生命與社會發展的深入思考。詩詞的語言簡練,形象生動,展示了作者深厚的詩意和才華。
“磥砢不難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ōng zhāi sì yǒng xiǎo sōng
公齋四詠·小松
pó suō zhǐ sān chǐ, yí lái bái yún jìng.
婆娑只三尺,移來白云徑。
tíng tíng xiàng kōng yì, yǐ jiě líng liáo xiòng.
亭亭向空意,已解凌遼夐。
yè jiàn shì qiú xū, zhī cuì rú hè jìng.
葉健似虬須,枝脆如鶴脛。
qīng yīn yóu wèi chéng, gàn cǎi kōng bù dìng.
清音猶未成,紺彩空不定。
yīn yuán xiǎo zhī gài, lín sè xiū hé bǐng.
陰圓小芝蓋,鱗澀修荷柄。
xiān chóu bèi yàn qiǎng, yù kǒng zāo wō bìng.
先愁被鷃搶,預恐遭蝸病。
jié gēn xìng de dì, qiě miǎn lí lí yìng.
結根幸得地,且免離離映。
lěi kē bù nán yù, zài bǎo wǎn chéng xìng.
磥砢不難遇,在保晚成性。
yī rì zào míng táng, wèi jūn dāng bì mìng.
一日造明堂,為君當畢命。
“磥砢不難遇”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