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起灘上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驚起灘上鳥”全詩
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
心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
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
分類:
作者簡介(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皮日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是唐代詩人皮日休所作的詩詞。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辭章,描繪了釣車在月光下輕盈地行駛在湖海之間的場景,將人與自然相融合,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軸小。
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
心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
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的形式寫就,通過描繪釣車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對漁者生活和自然美景的向往。
第一句“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軸小”,意為通過享受釣魚的樂趣,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和歡愉,即使是簡單的漁車也足夠讓人快樂。這句描繪了詩人對漁者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
接著,詩人寫道“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表達了釣車輕盈地駛過水面,月光照射下,驚動了灘上的鳥群,以形容釣車的動靜。
緊接著的兩句“心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將詩人的心追隨著水潭的深處,手上把著漁線,將波紋時而放大,時而縮小,以形容釣車在水中行駛的動態。
最后兩句“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詩人問道在哪里能找到這樣的釣車,如今水面如此平靜,好像釣車已經消失了。這句以虛構的語言表達了對釣車的渴望和追尋。
整首詩以細膩而流暢的語言,描繪了釣車在水中舞動的景象,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漁者生活的向往。通過描繪細致的畫面,增強了詩意的魅力,展現了唐代詩人的藝術才華。
“驚起灘上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hé lǔ wàng yú jù shí wǔ yǒng diào chē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
dé lè hú hǎi zhì, bù yàn huá zhōu xiǎo.
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輈小。
yuè zhōng pāo yī shēng, jīng qǐ tān shàng niǎo.
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
xīn jiāng tán dǐ cè, shǒu bà bō wén niǎo.
心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
hé chǔ mì bēn chē, píng bō jīn miǎo miǎo.
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
“驚起灘上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