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尋山為思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十里尋山為思役”全詩
十里尋山為思役,五更看月是情差。
分將吟詠華雙鬢,力以壺觴固百骸。
爭得草堂歸臥去,共君同作太常齋。
分類:
作者簡介(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醉中偶作呈魯望》皮日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醉中偶作呈魯望》是唐代皮日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山的深谷里,有許多鳥兒,他們和我一樣,只是為了虛名而忙碌。當以山川為侍役,我用十里的路去尋找靈感;當以月亮為情感,我在凌晨五點仰望它。我把華麗風景寫成詩歌,借著壺觴之力維護我的健康。我爭取回到山中的草堂,與你一同進入清凈的齋房。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皮日休對于追求名利的懊悔和對于自然山水的追求。他認為人們追求虛名所從事的事情并不令人滿足,而反倒疏離了真正的內心世界。他希望能夠拋下浮躁的世俗,回歸自然山水,以此來獲得真正的喜悅和滿足。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山水的描寫,表現了皮日休對于名利的追求的厭倦和對于自然的眷戀。他用谿云澗鳥來比喻自己和許多人一樣,只是為了浮名而忙碌,忽視了內心的平靜和真實的追求。他感慨地寫道,他愿意放下一切,尋找山川靈感,仰望月亮找尋情感的安慰。他將自己的文學才華比作華麗風景,將與朋友品酒的壺觴比作維護健康的力量。他希望能夠回歸山中的草堂,與朋友一同進入齋房,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真實的生活。
這首詩詞表達了皮日休對于虛名的疲倦和對于自然山水的向往,充滿了詩人對于內心世界的追求和對于清凈寧靜生活的向往。通過對于山水的描寫和對于自身追求的反思,皮日休傳達出了對于真實與平靜的追求,希望能夠擺脫塵囂,回歸自然,找回內心的喜悅和滿足。
“十里尋山為思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uì zhōng ǒu zuò chéng lǔ wàng
醉中偶作呈魯望
xī yún jiàn niǎo běn wú chái, gāng wèi fú míng shì shì guāi.
谿云澗鳥本吾儕,剛為浮名事事乖。
shí lǐ xún shān wèi sī yì,
十里尋山為思役,
wǔ gēng kàn yuè shì qíng chà.
五更看月是情差。
fēn jiāng yín yǒng huá shuāng bìn, lì yǐ hú shāng gù bǎi hái.
分將吟詠華雙鬢,力以壺觴固百骸。
zhēng de cǎo táng guī wò qù, gòng jūn tóng zuò tài cháng zhāi.
爭得草堂歸臥去,共君同作太常齋。
“十里尋山為思役”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