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教世路日兢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肯教世路日兢兢”全詩
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分類:
作者簡介(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退棲》司空圖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退棲》
宦游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
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詩意: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司空圖在宦游旅居中的失意和退隱之志。他才華平庸,沒有仕途可言,于是選擇了移居中條山上的最高處。雖然作者有時感到自卑無能,但他也有心中的朋友,就像得到了一把新的利器一樣使他慶幸。盡管他已經失去了許多珍貴的書籍,就像失去了良朋好友一樣,但他仍然欣賞自己的生活。他提到燕昭的故事,表達了對個體生活方式的理解與贊賞。最后,他決定遠離塵世,以檢點自身的標準來平衡生活,決心在世俗的路上努力奮斗。
賞析:《退棲》寫出了唐代詩人司空圖的退隱之志和對于個體生活方式的理解與贊賞。詩中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手法,通過劍和書籍來代表作者生活中的“價值”和“良朋”,表達了作者退隱山林之后的內心感受。司空圖通過描寫自身的失意和無奈,傳達了對社會的不滿和對宦途的厭倦。然而,他并不沉溺于對命運的抱怨,反而從他自身的價值觀出發,在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和安寧,同時也認識到了個體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最后,他決定遠離塵世,在自己設定的標準下過一種自律的生活。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由與清凈生活的向往,并且在悲觀和絕望中展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追求。
“肯教世路日兢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uì qī
退棲
huàn yóu xiāo suǒ wèi wú néng, yí zhù zhōng tiáo zuì shàng céng.
宦游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
dé jiàn zhà rú tiān jiàn pū,
得劍乍如添健仆,
wáng shū jiǔ shì shī liáng péng.
亡書久似失良朋。
yàn zhāo bú shì kōng lián mǎ, zhī dùn hé fáng yì ài yīng.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zì cǐ zhì shēn shéng jiǎn wài, kěn jiào shì lù rì jīng jīng.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肯教世路日兢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