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殘年負圣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忍殘年負圣明”全詩
只待東封沾慶賜,碑陰別刻老臣名。
不放殘年卻到家,銜杯懶更問生涯。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黑須寄在白須生,一度秋風減幾莖。
客處不堪頻送別,無多情緒更傷情。
分類:
作者簡介(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寓居有感三首》司空圖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居有感三首
亦知世路薄忠貞,
不忍殘年負圣明。
只待東封沾慶賜,
碑陰別刻老臣名。
不放殘年卻到家,
銜杯懶更問生涯。
河堤往往人相送,
一曲晴川隔蓼花。
黑須寄在白須生,
一度秋風減幾莖。
客處不堪頻送別,
無多情緒更傷情。
中文譯文:
也知道在世俗中,忠貞之路很窄,
不愿忍受晚年辜負圣明的責任。
只等到將來被封東方之時,分享慶賜,
我老人的名字不久將刻在碑陰。
不放過殘年就回家,
舉杯也不愿再問生涯。
常常有人送我到河堤,
一曲歌聲遠離蓼花的晴川。
灰發已傳給白發,
秋風曾吹減了幾莖。
在客人的地方頻繁送別,
情感已無法恢復,更增傷情。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寓居時的感慨和心情。作者感嘆世間忠誠和正直之路的狹窄,不愿辜負自己的晚年和圣明的期望。他期待將來能夠被封賜,并在碑陰上永存他這位老臣的名字。盡管如此,作者逐漸感到苦悶和無奈,他希望能放下一切,回到家中度過余生,不再糾纏于俗世之事。然而,他發現在他離開的時候,沿河的路上經常有人送別他,這讓他感到不舍和心痛。年華漸逝,作者的黑發已逐漸變成白發,歲月的風吹走了他年輕時的幾縷發絲。在客人頻繁的送行和離別之間,作者感到無法承受,情緒愈發低落。
賞析:
《寓居有感三首》通過詩人的心理感受,表達了對世情和人情的思考和反思。詩人對忠誠貞操之路的狹窄感到難以承受,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然而,他發現回歸家庭和放下紛擾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他仍然感到無法解脫的束縛,這讓他感到困惑和痛苦。整首詩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掙扎,給人以思考和反思的空間。詩人將自己的感受與歲月的風霜、人情的疏離相融合,既表現了個體的孤獨無助,又體現了人生的無常和遷移,給人以深遠的思考。整個詩篇由一個人的個體感受出發,揭示了人性的深層次,讓讀者感到共鳴和思考。
“不忍殘年負圣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jū yǒu gǎn sān shǒu
寓居有感三首
yì zhī shì lù báo zhōng zhēn, bù rěn cán nián fù shèng míng.
亦知世路薄忠貞,不忍殘年負圣明。
zhǐ dài dōng fēng zhān qìng cì, bēi yīn bié kè lǎo chén míng.
只待東封沾慶賜,碑陰別刻老臣名。
bù fàng cán nián què dào jiā, xián bēi lǎn gèng wèn shēng yá.
不放殘年卻到家,銜杯懶更問生涯。
hé dī wǎng wǎng rén xiāng sòng, yī qǔ qíng chuān gé liǎo huā.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hēi xū jì zài bái xū shēng, yí dù qiū fēng jiǎn jǐ jīng.
黑須寄在白須生,一度秋風減幾莖。
kè chù bù kān pín sòng bié, wú duō qíng xù gèng shāng qíng.
客處不堪頻送別,無多情緒更傷情。
“不忍殘年負圣明”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