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念君臣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靜念君臣間”全詩
乾綱既一斷,賢愚無二門。
佞是福身本,忠作喪己源。
餓虎不食子,人無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腐骨不為土,應作石木根。
余來過此鄉,下馬吊此墳。
靜念君臣間,有道誰敢論。
分類:
作者簡介(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過比干墓》聶夷中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比干墓》是唐代聶夷中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唐代時期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對時政和社會道德的思考和憂慮。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天下屬于殷辛帝君,他卻厭倦了被人尊崇的生活。
綱紀已經破裂,賢愚之間沒有了區別。
奸佞卻成了身份的象征,而忠誠卻成了自毀的根源。
餓虎不會吃自己的子女,人卻無法理解親情。
陽光沒有照進地下,埋葬的魂魄因冤死而苦苦哀嚎。
腐爛的尸骨沒有化為土壤,卻成了石頭和木頭的源泉。
我來到這個地方,下馬祭拜這座墓。
靜靜地思量君臣之間的關系,卻無人敢談論正道。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憂慮。殷辛帝盡管統治天下,卻對這種權力厭倦,體現了他對權力的洞察。綱紀破裂,賢愚不分,反映了社會風氣的低下和道德淪喪。作者對奸佞得勢、忠誠無用的現實感到痛心和失望。他用餓虎不食子來比喻人與自己骨肉親情的疏離,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喪失。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冤屈。腐骨不為土,應作石木根,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價值觀的反思和對道德觀念的質疑。最后,作者通過祭拜比干墓,呼喚人們對君臣關系的思考和對道德的討論,顯示出他對社會的期望和希望。整首詩詞以質樸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對時政和社會現象的憂慮和思考,展示了對道德和倫理觀念的關注和呼喚。
“靜念君臣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bǐ gàn mù
過比干墓
yīn xīn dì tiān xià, yàn wèi tiān xià zūn.
殷辛帝天下,厭為天下尊。
gān gāng jì yī duàn, xián yú wú èr mén.
乾綱既一斷,賢愚無二門。
nìng shì fú shēn běn, zhōng zuò sàng jǐ yuán.
佞是福身本,忠作喪己源。
è hǔ bù shí zi, rén wú gǔ ròu ēn.
餓虎不食子,人無骨肉恩。
rì yǐng bù rù dì, xià mái yuān sǐ hún.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fǔ gǔ bù wéi tǔ, yīng zuò shí mù gēn.
腐骨不為土,應作石木根。
yú lái guò cǐ xiāng, xià mǎ diào cǐ fén.
余來過此鄉,下馬吊此墳。
jìng niàn jūn chén jiān, yǒu dào shuí gǎn lùn.
靜念君臣間,有道誰敢論。
“靜念君臣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仄韻) 去聲十六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