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戰偶未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文戰偶未勝”全詩
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
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
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
分類:
作者簡介(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門人相與論德,謚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遺詩370余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于嚴陵祠配享。
《送喻坦之下第還江東》方干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喻坦之下第還江東》是一首唐代方干所作的詩詞。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為:送喻坦之返回江東。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詞描繪的是詩人送別喻坦之回到江東的情景。詩人以文戰未果而無法鼓舞其斗志,隨著喻坦之離開帝都,他便要脫離風塵,返回江東的家鄉。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喻坦之的祝福和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文戰偶未勝,無令移壯心”表達了詩人在文戰中屢戰屢敗的無奈之情,也隱含了對喻坦之壯志未酬的感嘆。
第二句“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概括了喻坦之離開帝都,回到江東的情景。詩人用風塵辭帝里,形象地描繪了喻坦之告別都市的情景,而舟楫到家林,揭示了他回到家鄉的神往。
第三句“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通過“楚寒”與“浮淮月”兩個景物的交替,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天地萬物的變遷。楚寒正要過去,浮淮月也正在沉下,象征著喻坦之離去的時刻的臨近。
最后兩句“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體現了詩人對喻坦之的美好祝愿。詩人祝愿喻坦之來日能夠如愿以償,成就一番偉業,并表示他不愿聽見洞庭砧的聲音,意味著他希望能夠隨時賞月消夜,與好友相聚。
整首詩詞雖然短小精悍,但通過對詞句的精心組合,展現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和對喻坦之的美好祝福,也表達了對時光的感慨和對舊友離去的留戀之情。同時,通過一些景物描寫,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感。
“文戰偶未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ù tǎn zhī xià dì hái jiāng dōng
送喻坦之下第還江東
wén zhàn ǒu wèi shèng, wú lìng yí zhuàng xīn.
文戰偶未勝,無令移壯心。
fēng chén cí dì lǐ, zhōu jí dào jiā lín.
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
guò chǔ hán fāng jǐn, fú huái yuè zhèng shěn.
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
chí bēi huà lái rì, bù tīng dòng tíng zhēn.
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
“文戰偶未勝”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