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聲何忍到揚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聲何忍到揚州”全詩
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
乾坤有意終難會,黎庶無情豈自由。
應笑秦皇用心錯,謾驅神鬼海東頭。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汴河》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汴河》
當時天子是閑游,
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縱饒妝故國,
水聲何忍到揚州。
乾坤有意終難會,
黎庶無情豈自由。
應笑秦皇用心錯,
謾驅神鬼海東頭。
中文譯文:
當時天子自在游玩,
而現在的行人卻特地感到憂愁。
汴河兩岸的柳樹已經綠了,
妝扮起故國的容顏;
然而,水聲何忍聽到揚州。
天地的巨變是有意的,終究難以相會,
而黎庶民眾的命運是沒有感情可言的,怎能自由?
可以嘲笑秦皇的心意不明,
妄圖驅使神鬼去往海東頭。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痛苦。天子是指當時的皇帝,他們閑游自在,沒有顧及人民的疾苦。相比之下,行人們卻為生計而憂愁。柳色縱饒妝故國,指的是汴河兩岸的柳樹妝點了原來的幽靜景色。水聲何忍到揚州,形容了人民的痛苦和無奈。
雖然世間萬物都有變化,但是天子和庶民很難相會,他們的命運是無情可言的,缺乏自由。詩人用虛詞“秦皇”指代了當時的君王,嘲諷他們用心衡量人民,驅使神鬼去海東頭,表現出詩人對國家的失望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賞析:
《汴河》一詩雖短小,但表達了詩人對天子和庶民命運的無奈和對痛苦現實的思考和批評。通過對比天子與庶民的不同遭遇,詩人揭示了社會階級的不公和無情,表達了對當時政治和社會現狀的不滿。詩中“柳色縱饒妝故國”,巧妙地使用柳樹作為意象,表達了對昔日幽靜景色的懷念。整首詩獨具音調和節奏感,質樸而悲壯,給人以思考和震撼。
“水聲何忍到揚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àn hé
汴河
dāng shí tiān zǐ shì xián yóu, jīn rì xíng rén tè dì chóu.
當時天子是閑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liǔ sè zòng ráo zhuāng gù guó,
柳色縱饒妝故國,
shuǐ shēng hé rěn dào yáng zhōu.
水聲何忍到揚州。
qián kūn yǒu yì zhōng nán huì, lí shù wú qíng qǐ zì yóu.
乾坤有意終難會,黎庶無情豈自由。
yīng xiào qín huáng yòng xīn cuò, mán qū shén guǐ hǎi dōng tóu.
應笑秦皇用心錯,謾驅神鬼海東頭。
“水聲何忍到揚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