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轉吳江信不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轉吳江信不通”全詩
萬里飄零身未了,一家知獎意曾同。
云橫晉國塵應暗,路轉吳江信不通。
今日便成盧子諒,滿襟珠淚墮霜風。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徐寇南逼感事獻江南知己次韻》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徐寇南逼感事獻江南知己次韻》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被徐寇南侵的時候,詩人深深思念朋友和家鄉的情感。
原詩:
酒闌離思浩無窮,西望維揚憶數公。
萬里飄零身未了,一家知獎意曾同。
云橫晉國塵應暗,路轉吳江信不通。
今日便成盧子諒,滿襟珠淚墮霜風。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在酒桌旁沮喪的心情無盡,眺望西方想起了多少前朋友。
千里飄零身心未盡,唯有知己能感同身受。
山云籠罩晉國的塵土也許顯得昏暗,路途曲折吳江的音信不通。
如今成了盧子諒一樣悲傷,眼中珍珠淚滴落在寒風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徐寇南侵之時的憂慮和思念之情。詩人坐在酒桌前,離思浩無窮,西望維揚的時候他想起了許多離故鄉和朋友的人。他的身心在千里飄零的戰亂中未能得到安寧,但他的知己卻能理解并同情他的心情。
詩人提及了晉國和吳江,暗指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晉國指代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吳江則指代現在的蘇州。晉國的山云籠罩著塵土,意味著這個地方處于戰亂的邊緣,路途曲折,吳江的音信不通,也體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擔憂。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悲傷和失落之情,他如今成了盧子諒一樣悲傷,淚水像珍珠一樣在寒風中滴落。盧子諒是唐朝末年知名的抗爭者,他被宦官盧杞害死,成為后世的英雄人物。詩人以此來比喻自己的悲傷和無奈,表達了他對戰亂和離別的痛苦。
總體而言,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憂慮和對家鄉和朋友的思念之情。通過描繪戰亂帶來的困苦和離散,詩人表達了對和平和溫暖的向往,以及對永遠不變的友情的追憶。這首詩的音調凄涼,情感真摯,啟示人們珍視和平、友情和家鄉。
“路轉吳江信不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ú kòu nán bī gǎn shì xiàn jiāng nán zhī jǐ cì yùn
徐寇南逼感事獻江南知己次韻
jiǔ lán lí sī hào wú qióng, xī wàng wéi yáng yì shù gōng.
酒闌離思浩無窮,西望維揚憶數公。
wàn lǐ piāo líng shēn wèi liǎo,
萬里飄零身未了,
yī jiā zhī jiǎng yì céng tóng.
一家知獎意曾同。
yún héng jìn guó chén yīng àn, lù zhuǎn wú jiāng xìn bù tōng.
云橫晉國塵應暗,路轉吳江信不通。
jīn rì biàn chéng lú zi liàng, mǎn jīn zhū lèi duò shuāng fēng.
今日便成盧子諒,滿襟珠淚墮霜風。
“路轉吳江信不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