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卻柳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高風卻柳條”全詩
細雨翻蘆葉,高風卻柳條。
兵戈村落破,饑儉虎狼驕。
吾土兼連此,離魂望里消。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秋江》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江待晚潮,客思旆旌搖。
細雨翻蘆葉,高風卻柳條。
兵戈村落破,饑儉虎狼驕。
吾土兼連此,離魂望里消。
譯文:
秋天的江河等待著晚潮的涌動,客人思念家鄉的旗幟和戰旗搖動。
細雨翻動起蘆葦葉,高風吹動著柳樹枝條。
兵戈之亂使得鄉村被摧毀,饑餓和疾病使得惡劣的野獸狂傲。
我的家鄉和這里都受到了戰亂的困擾,我內心的離愁就在遠方消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羅隱外出游歷他人鄉土的景象,他思念家鄉的景物和風土人情。秋天的江河沐浴在晚潮的青光之中,讓人感到浩蕩和壯麗。作者提到了客人思念家鄉旗幟和戰旗的搖曳,這可能是指作者在他人鄉土見到自己家鄉的旗幟,觸發了他對家鄉的思念。細雨中蘆葦葉的搖曳和高風中柳樹枝條的晃動,給人一種溫柔和優雅的感覺。
然而,詩中也反映了亂世帶來的痛苦和困擾。兵戈之亂毀壞了鄉村,人們飽受饑餓和疾病之苦,這使得惡劣的野獸感到驕傲。作者同時感嘆自己的家鄉也遭受了類似的災難,離愁和思鄉的情緒在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整首詩以秋天的景象為背景,表現了作者在外旅行時的思鄉之情和對戰亂所帶來的困擾的反思。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人類疾苦的描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離愁之情。這首詩充滿了對家鄉和和平的思念,展現了唐代抒情詩的特點,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高風卻柳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jiāng
秋江
qiū jiāng dài wǎn cháo, kè sī pèi jīng yáo.
秋江待晚潮,客思旆旌搖。
xì yǔ fān lú yè, gāo fēng què liǔ tiáo.
細雨翻蘆葉,高風卻柳條。
bīng gē cūn luò pò, jī jiǎn hǔ láng jiāo.
兵戈村落破,饑儉虎狼驕。
wú tǔ jiān lián cǐ, lí hún wàng lǐ xiāo.
吾土兼連此,離魂望里消。
“高風卻柳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