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催曉雁看看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催曉雁看看別”全詩
羸馬二年蓬轉后,故人何處月明時。
風催曉雁看看別,雨脅秋蠅漸漸癡。
禪智闌干市橋酒,縱然相見只相悲。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寄韋贍》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寄給韋贍
石城蓑衣笠阻止了我心中的期盼,
山花全部凋謝,讓我想到許多事情。
瘦弱的馬車經過兩年的流浪,
我好友在何處,在明亮的月光下。
風催動著晨曦中的雁鳥,它們一眼就知道要別離,
雨水擾亂了秋天的蠅蟲,它們變得迷失了。
禪智似乎成為了斷絕情感的市橋酒,
即使相見,也只會相互悲傷。
詩意和賞析:
《寄韋贍》是唐代羅隱寫給友人韋贍的一首詩。他以凄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季節的變化為背景,描繪了作者心中的憂傷和離別之情。
首先,詩人使用了石城、蓑衣、笠帽、山花等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憂慮和思念。石城、蓑衣、笠帽象征了行旅中的寒苦和辛勞,同時也阻止了詩人與友人相見的心愿。山花的凋謝則讓詩人想到了更多事情,意味著時間的流逝和離別的不可避免。
其次,詩中的羸馬和故人都是詩人情感的投射。羸馬經過兩年的漂泊,象征了詩人自己在外地的流離和困苦。而故人則成為了詩人心中的牽掛和期盼,他在詩中渴望與故人相見,感受相知相近的溫暖。然而,在詩中,故人的去向和位置卻成了詩人的疑問和紛擾,這增加了詩中的離別之情。
最后,詩中的風、雁、雨、蠅等元素,都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加深了詩中的憂傷和別離之意。風催動的雁鳥意味著離別的到來,雨水擾亂的秋蠅則象征了不安和迷失。
整首詩以凄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離別之痛和思念之苦。詩中的意象獨特而鮮明,語言凝練而有力,使得讀者能夠真實而深入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憂傷和離別的苦痛。
“風催曉雁看看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wéi shàn
寄韋贍
shí chéng suō lì zǔ xīn qī, luò jǐn shān huā yǒu suǒ sī.
石城蓑笠阻心期,落盡山花有所思。
léi mǎ èr nián péng zhuǎn hòu,
羸馬二年蓬轉后,
gù rén hé chǔ yuè míng shí.
故人何處月明時。
fēng cuī xiǎo yàn kàn kàn bié, yǔ xié qiū yíng jiàn jiàn chī.
風催曉雁看看別,雨脅秋蠅漸漸癡。
chán zhì lán gān shì qiáo jiǔ, zòng rán xiāng jiàn zhǐ xiāng bēi.
禪智闌干市橋酒,縱然相見只相悲。
“風催曉雁看看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