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峰前擬卜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華蓋峰前擬卜耕”全詩
且憑鶴駕尋滄海,又恐犀軒過赤城。
絳簡便應朝右弼,紫旄兼合見東卿。
勸君莫忘歸時節,芝似螢光處處生。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送程尊師東游有寄》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程尊師東游有寄
華蓋峰前擬卜耕,
主人無奈又閑行。
且憑鶴駕尋滄海,
又恐犀軒過赤城。
絳簡便應朝右弼,
紫旄兼合見東卿。
勸君莫忘歸時節,
芝似螢光處處生。
譯文:
我在華蓋峰前考慮耕作,
主人實在沒有選擇,只能獨自行走。
讓我搭乘鶴駕去尋找滄海,
但也擔心犀軒會經過赤城。
希望絳簡能送給右弼,
紫旄也能讓東卿見到。
勸告你,不要忘記歸家的時節,
像螢火那樣,生長于每一個地方。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羅隱以送別恩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心情。詩中通過描繪主人無奈卻又閑適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程尊師的思念之情。詩人還以華蓋峰、滄海、赤城等地名,展現了自己漫游的心態和對未來的期待。最后,詩人勸告程尊師不要忘記回家的時節,以及用芝草生長的比喻,表達了對師生情誼的珍視和祝福。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程尊師的深深思念和祝福之情。華蓋峰、滄海、赤城等地名的運用,給詩歌增添了一種神秘感和浪漫色彩,使整首詩充滿了詩意和想象力。最后的比喻,更是將師生情誼與芝草的生命力相對應,寄托了詩人對師長的感激和希望。整首詩字字珠璣,意境深遠,展現了唐代詩人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華蓋峰前擬卜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héng zūn shī dōng yóu yǒu jì
送程尊師東游有寄
huá gài fēng qián nǐ bo gēng, zhǔ rén wú nài yòu xián xíng.
華蓋峰前擬卜耕,主人無奈又閑行。
qiě píng hè jià xún cāng hǎi,
且憑鶴駕尋滄海,
yòu kǒng xī xuān guò chì chéng.
又恐犀軒過赤城。
jiàng jiǎn biàn yīng cháo yòu bì, zǐ máo jiān hé jiàn dōng qīng.
絳簡便應朝右弼,紫旄兼合見東卿。
quàn jūn mò wàng guī shí jié, zhī shì yíng guāng chǔ chù shēng.
勸君莫忘歸時節,芝似螢光處處生。
“華蓋峰前擬卜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