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谷謾勞思雨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巖谷謾勞思雨露”全詩
巖谷謾勞思雨露,彩云終是逐鹓鸞。
塵迷魏闕身應老,水到吳門葉欲殘。
至竟窮途也須達,不能長與世人看。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下第作》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下第作》是一首唐代詩,作者是羅隱。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以及他在官場中的遭遇和心境。
詩中的“下第”,指的是在科舉考試中考取一個較低等次的考試成績,沒有取得高的官職。詩人用“年年模樣一般般”,來形容自己每年都是同樣的結果,沒有什么變化。這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的無奈和失望。
接下來的兩句“何似東歸把釣竿,巖谷謾勞思雨露”,表現了詩人對于官場的不滿和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詩人覺得東歸(歸鄉)捕魚比在官場任職更自由快樂。他認為在官場上奔波勞累只是為了追求那些虛無的東西,而田園生活才是他真正渴望的。
接下來的兩句“彩云終是逐鹓鸞,塵迷魏闕身應老”,表達了詩人對于名利的看透和對于時光流轉的感嘆。他認為那些華麗的彩云最終也只是追逐著鹓鸞,而人的一生也只是被塵埃所迷失,最終也會老去。
最后兩句“水到吳門葉欲殘,至竟窮途也須達”,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于盡管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但仍然要堅持走到最后的意愿。他對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并不放棄,即使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
整首詩通過描繪詩人在官場中的遭遇和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表達了詩人對于名利的看透和對于人生苦難的認識。詩人以自己的經歷自然地抒發了對于官場的不滿和對于真正幸福的追求。整首詩充滿了深沉的哲理和對于人生的思考,展示了唐代詩人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和對于內心真正滿足的渴望。
“巖谷謾勞思雨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dì zuò
下第作
nián nián mú yàng yì bān bān, hé sì dōng guī bǎ diào gān.
年年模樣一般般,何似東歸把釣竿。
yán gǔ mán láo sī yǔ lù,
巖谷謾勞思雨露,
cǎi yún zhōng shì zhú yuān luán.
彩云終是逐鹓鸞。
chén mí wèi quē shēn yīng lǎo, shuǐ dào wú mén yè yù cán.
塵迷魏闕身應老,水到吳門葉欲殘。
zhì jìng qióng tú yě xū dá, bù néng zhǎng yǔ shì rén kàn.
至竟窮途也須達,不能長與世人看。
“巖谷謾勞思雨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