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倉乃害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官倉乃害爾”全詩
所恨往復頻,官倉乃害爾。
魚網不在天,鳥網不張水。
飲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空城雀》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空城雀》
朝代:唐代
作者:羅隱
空城雀,不羨人家困官倉。
幾度離群折翅鴉,只為官倉多下腥。
詩意:這首詩描述了一只雀鳥進入空城的官倉中,并感嘆了它在官倉中無所作為的狀態。雀鳥進入官倉,卻無法享受到官員們能夠得到的豐富食物和資源,反而被困在官倉中,無法飛出。
中文譯文:
雀鳥進入官倉中,
能損失幾分食物。
所恨的是往復頻繁,
官倉反而害了你自身。
魚網無法撐到天上,
鳥網無法張開到水中。
飲水和覓食要隨性,
何必留在空城之中。
賞析:這首詩以雀鳥進入官倉為主題,通過描寫雀鳥的遭遇,抒發了對虛名和空城一事的感慨。詩人通過雀鳥的遭遇,表達了對于過多于虛名和權勢的自省。官倉象征著虛名和權勢,被詩人視為一種限制和束縛。詩中的魚網和鳥網,則突出了自然界與人工界的不同,詩人以此來表達對自由和自然的追求。
整首詩行簡練,意境深遠,語言清麗。通過雀鳥的遭遇和比喻,詩人以點帶面,揭示了社會的虛名和權勢之細微,使讀者深思。詩人借雀鳥的經歷,進一步表達了個人內心深處對自由與自然的向往和渴望。整首詩中,警示了人們不要被權勢和名利所迷惑,而應該去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和滿足。
“官倉乃害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ōng chéng què
空城雀
què rù guān cāng zhōng, suǒ shí néng sǔn jǐ.
雀入官倉中,所食能損幾。
suǒ hèn wǎng fù pín, guān cāng nǎi hài ěr.
所恨往復頻,官倉乃害爾。
yú wǎng bù zài tiān, niǎo wǎng bù zhāng shuǐ.
魚網不在天,鳥網不張水。
yǐn zhuó yào zì rán, hé bì kōng chéng lǐ.
飲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
“官倉乃害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