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流茂陵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飄流茂陵碗”全詩
飄流茂陵碗,零落太官椽。
建纛非降楚,披圖異錄燕。
堪嗟侍中血,不及御衣前。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題段太尉廟》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題段太尉廟》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近來都城陷入灰塵中的日子,
南梁復古的年頭。
茂陵的碗被漂流,
太官的檁木已經零落。
建纛已非楚國低頭臣服,
披圖異聞于燕國。
可憐侍中的鮮血,
不曾浸濕帝王的衣前。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都城陷入戰亂之中的景象,以及南梁復古的故事。茂陵的碗漂流流離,太官的檁木已經損毀。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和朝廷的悲傷和不幸,對帝王的忠誠和奉獻的渴望。
賞析:
《題段太尉廟》通過描繪陳蔡國家的破敗和太尉廟的殘破,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動蕩和戰亂的憂傷之情。詩中用景物描寫來寄托文人的愛國情懷和忠誠,同時又表達了對帝王的敬仰和頌揚之情。整首詩字里行間透露著濃厚的憂國憂民之情,同時也展示了唐代士人的高尚情操和忠誠精神。通過描繪殘破、漂流的景象,詩人將社會動蕩的局面通過細膩的描寫傳達給讀者,表達了對國家命運和廟堂變遷的思考和擔憂。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代表了以詩人羅隱為代表的晚唐士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
“飄流茂陵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duàn tài wèi miào
題段太尉廟
jìn diān méng chén rì, nán liáng fǎn zhèng nián.
近甸蒙塵日,南梁反正年。
piāo liú mào líng wǎn, líng luò tài guān chuán.
飄流茂陵碗,零落太官椽。
jiàn dào fēi jiàng chǔ, pī tú yì lù yàn.
建纛非降楚,披圖異錄燕。
kān jiē shì zhōng xuè, bù jí yù yī qián.
堪嗟侍中血,不及御衣前。
“飄流茂陵碗”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