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縈莎漱蘚入僧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縈莎漱蘚入僧池”全詩
云邊野客窮來處,石上寒猿見落時。
聚沫繞崖殘雪在,迸流穿樹墮花隨。
煙春雨晚閑吟去,不復遠尋皇子陂。
分類:
作者簡介(鄭谷)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石門山泉》鄭谷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門山泉
一脈清冷何所之,
縈莎漱蘚入僧池。
云邊野客窮來處,
石上寒猿見落時。
聚沫繞崖殘雪在,
迸流穿樹墮花隨。
煙春雨晚閑吟去,
不復遠尋皇子陂。
中文譯文:
一股清冷的泉水不知從何處流出,
繞過青苔和蘚苔進入僧人的池塘。
在云邊,有一位貧困的旅行者找到了他的歸處,
在石頭上,寒冷的猿猴見到了泉水落下的時刻。
泉水沿著崖壁流動,殘雪圍繞著,
濺開的水流穿過樹木,隨著花朵紛紛墜落。
在霧中的春天雨后,我閑散地吟誦著,
不再遠去尋找皇子的池塘。
詩意和賞析:
《石門山泉》是唐代鄭谷的一首山水田園詩。整首詩通過描繪山泉的景象,展現出山水之美,傳達了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
詩人用“一脈清冷”的形容詞描繪了泉水的清冷,同時詢問這泉水從何處而來。接著,他描繪了泉水經過青苔和蘚苔進入僧人的池塘。這里,泉水是清澈幽靜的,宛如禪悟之境。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泉水附近的景色。貧困的旅行者在云邊找到了他的歸宿,寒冷的猿猴目睹了泉水的流動。這里山水與人物的結合,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寫泉水在崖壁流動、與樹木和花朵交織的場景,展示了山水之美的壯麗和活力。
最后,詩人用“煙春雨晚閑吟去,不復遠尋皇子陂”的句子作為結尾。這是詩人自省自嘲的表達,他表示自己不再漫無目的地尋找名利和權勢,而是在寧靜的自然環境中,盡情吟誦。
整首詩通過對泉水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自然和淡泊的追求。詩中展示了優美的自然景色和獨特的山水意境,同時傳達了淡泊名利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具有濃郁的田園風情。
“縈莎漱蘚入僧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mén shān quán
石門山泉
yī mài qīng lěng hé suǒ zhī, yíng shā shù xiǎn rù sēng chí.
一脈清冷何所之,縈莎漱蘚入僧池。
yún biān yě kè qióng lái chù,
云邊野客窮來處,
shí shàng hán yuán jiàn luò shí.
石上寒猿見落時。
jù mò rào yá cán xuě zài, bèng liú chuān shù duò huā suí.
聚沫繞崖殘雪在,迸流穿樹墮花隨。
yān chūn yǔ wǎn xián yín qù, bù fù yuǎn xún huáng zǐ bēi.
煙春雨晚閑吟去,不復遠尋皇子陂。
“縈莎漱蘚入僧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