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與溫存譴逐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試與溫存譴逐情”全詩
岸頭柳色春將盡,船背雨聲天欲明。
去國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鶯。
蓮花幕下風流客,試與溫存譴逐情。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寄湖南從事》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寄湖南從事
索寞胸懷酒已經喝了一半,
沒有人來解除酒后的余醺。
岸邊柳樹的綠色春天即將結束,
船背上雨聲預示天就要亮了。
離開國家,我正悲傷如同旅行的雁鳴,
隔江河,我如何忍心聽到更多鶯聲。
在蓮花幕下,風流的游客,
試圖用溫存來安慰被譴責而被驅逐的情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偓寫給在湖南任職的官員的一首寄托情思的詩。詩人通過描述自己的心情,抒發了思鄉之情和對離別的愁緒。
詩的第一句“索寞胸懷酒已經喝了一半,沒有人來解除酒后的余醺”,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以及借酒消愁的愿望。
接下來的幾句“岸邊柳樹的綠色春天即將結束,船背上雨聲預示天就要亮了”,描繪了春天即將過去的景象,給人帶來了一種離別的感覺。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離鄉之苦的懷念,他比喻自己為“旅行的雁鳴”,正在艱難地離開自己的家鄉。隔江相望,聽到江對岸的鶯聲,更增添了詩人離別的痛楚。
最后,詩人以蓮花幕下的風流客自居,試圖用溫存來安慰因被譴責而被驅逐的情感。這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在湖南從事官員的寄托和期望。
整首詩以充滿思鄉憂愁之情,描繪了離別之苦和對家鄉的懷念,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期許。
“試與溫存譴逐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hú nán cóng shì
寄湖南從事
suǒ mò jīn huái jiǔ bàn xǐng, wú rén yī wèi jiě yú chéng.
索寞襟懷酒半醒,無人一為解馀酲。
àn tóu liǔ sè chūn jiāng jǐn,
岸頭柳色春將盡,
chuán bèi yǔ shēng tiān yù míng.
船背雨聲天欲明。
qù guó zhèng bēi tóng lǚ yàn, gé jiāng hé rěn gèng tí yīng.
去國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鶯。
lián huā mù xià fēng liú kè, shì yǔ wēn cún qiǎn zhú qíng.
蓮花幕下風流客,試與溫存譴逐情。
“試與溫存譴逐情”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