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跡還應減是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屏跡還應減是非”全詩
桑梢出舍蠶初老,柳絮蓋溪魚正肥。
世亂豈容長愜意,景清還覺易忘機。
世間華美無心問,藜藿充腸苧作衣。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卜隱》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卜隱》是唐代詩人韓偓所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屏除世事的紛擾,消減是非的煩惱,
卻憂慮在這世間再沒有出現像藍色的玉石一樣的光輝。
桑樹的枝頭出現了蠶蛹,顯示蠶正在繼續發育,
柳絮飄舞遮蓋了溪水,魚兒因此肥胖起來。
紛亂的世界不容許長久的安逸,美麗的風景總是容易被忘卻。
在這個世間中,華麗并不是我所關心的,
我滿足于吃穿,不需要華麗的生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安逸、清凈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詩中,韓偓說明了詩人對世事煩惱的厭倦,他希望能夠擯除紛擾,減少是非,過上清靜的日子。然而,他卻擔憂這個世間再也找不到像藍色的玉石一樣寶貴的東西。這里的藍玉可能是一個象征,代表稀缺與珍貴。
詩中還描繪了一些自然景物,如桑樹上的蠶蛹和河邊的柳絮,詩人運用這些景物來表達春天的美好和豐收的景象。同時,詩人提到了紛亂的世界和易逝的風景,暗示著世事無常,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被時間所遺忘。這種思考讓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奢華和華美生活的不關心。他認為吃穿溫飽便已足夠,不需要奢華的外在裝飾。這種對物質生活的簡約態度,體現了詩人內心深處對真實與純粹的追求。
總之,《卜隱》以簡潔而優美的詞句,表達了詩人對清凈寧靜生活的向往,并以自然景物和對物質生活的拒絕,展示了對內心真實與簡約的追求。
“屏跡還應減是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o yǐn
卜隱
píng jī hái yīng jiǎn shì fēi, què yōu lán yù yòu guāng huī.
屏跡還應減是非,卻憂藍玉又光輝。
sāng shāo chū shě cán chū lǎo,
桑梢出舍蠶初老,
liǔ xù gài xī yú zhèng féi.
柳絮蓋溪魚正肥。
shì luàn qǐ róng zhǎng qiè yì, jǐng qīng hái jué yì wàng jī.
世亂豈容長愜意,景清還覺易忘機。
shì jiān huá měi wú xīn wèn, lí huò chōng cháng zhù zuò yī.
世間華美無心問,藜藿充腸苧作衣。
“屏跡還應減是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