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落處疑殘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梅花落處疑殘雪”全詩
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作者簡介(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大酺注釋
大酺:聚飲。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大酺鑒賞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飲宴。古時國家有“吉慶”事,允許百姓聚飲。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則天選擇正月慶祝自己加尊號“圣母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舊唐書·則天皇后紀》)杜審言的詩從正面贊頌武則天的功德。
而這首《大酺》詩,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則天改唐為周之后,因此詩里有“火德云官”之稱。因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這首《大酺》詩寫得別開生面,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那熱鬧的場面如同慶豐收或過傳統的盛大節日一樣,傳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緒。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飲的,漢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唐亦有類似規定。百姓平時難得有歡聚開懷暢飲的機會,所以“大酺”時民情振奮,鐘鼓齊鳴,歡聲雷動。從詩中表現出百姓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狀態,也反映了當時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這首詩發端別致,起句七個字連舉三個地名,毗陵、震澤、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們的關系明確固定下來,構成一個恢宏遼闊的意境。毗陵代指詩人當時任職的江陰縣,江陰為晉陵郡所屬,毗陵為晉陵古名。詩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澤不用太湖。“毗陵”、“震澤”除聲音響亮、聲調和諧外,還給人以豐富的意象。這句詩,從內容上看就是江陰通太湖達全國,但這句詩還為全詩布置一個曠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鋪陳。詩題為“大酺”,不便從小縣寫起,因此詩人從大處落筆,以毗陵、震澤通天下包舉全國。次句接以“士女歡娛萬國同”,指男男女女飲酒作樂,歡度這普天同慶的日子。
頷聯具體敘述“士女歡娛”的景象。詩中只選擇了“伐鼓撞鐘”的場面,并以“驚海上”的夸張表現了慶祝活動聲勢的浩大。又以“新妝袨服”光彩“照江東”來渲染慶祝場面的熱烈壯觀。清《石園詩話》認為這聯詩與“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為審言名句。
頸聯“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寫景兼抒情。梅花飄落,柳葉新發,正是乍暖還寒的初春季節。皚皚“白雪”,陣陣冷香,青青柔條,絲絲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萬象更新又給人以希望。柳遇好風,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蕩如春風。
尾聯以贊頌和祈愿作結。“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寫武則天順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時運亨通。“天長日久屬年豐”,承上句意,為百姓祈福,但愿國家長存,年年歲歲五谷豐登。詩以民情開始,又以寫民愿作結。首尾相應,自然渾成。
杜審言這首《大酺》正如胡應麟所評說的“極高華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現的《大酺》主題來說,其形式是精美得當的,而且內容和形式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氣象博大,給讀者以高華雄整的美感。這雖然與造意取詞、取象設色有關,但更主要的在于詩人的心胸和氣質以及藝術修養等。
大酺創作背景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前后,杜審言在晉陵郡江陰縣(今江蘇江陰縣)任縣丞、縣尉等地方小官時,寫下不少詩,流傳至今的以《大酺》為題的就有兩篇。“梅花落處疑殘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pú
大酺
pí líng zhèn zé jiǔ zhōu tōng, shì nǚ huān yú wàn guó tóng.
毗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
fá gǔ zhuàng zhōng jīng hǎi shàng, xīn zhuāng xuàn fú zhào jiāng dōng.
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
méi huā luò chù yí cán xuě, liǔ yè kāi shí rèn hǎo fēng.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huǒ dé yún guān féng dào tài, tiān cháng rì jiǔ shǔ nián fēng.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梅花落處疑殘雪”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