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戶不扃生茂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夜戶不扃生茂草”全詩
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園。
關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
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
狂童容易犯金門,
比屋齊人作旅魂。
夜戶不扃生茂草,
春渠自溢浸荒園。
關中忽見屯邊卒,
塞外翻聞有漢村。
堪恨無情清渭水,
渺茫依舊繞秦原。
中文譯文:
逆境之后,離京靠近的地方有感(乙卯年作)
狂癲的童子容易犯京城的城門,
衣衫襤褸的人們成為了流浪的魂靈。
夜晚的大門沒有關閉,茂盛的草木生長,
春天的水渠自然溢滿荒涼的園子。
關中突然見到了邊界的士兵,
邊塞之外傳聞著有屯墾的漢人村莊。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冷酷的清渭水,
依然無情地環繞著秦原,一片茫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偓在亂世之后創作的,表達了詩人對戰亂帶來的苦難和痛苦的深切感受。
首先,詩人以“狂童容易犯金門”來描述亂世時期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的窮苦和無依無靠,在圍城敵國時進退困難。此處金門可以指京城的城門,也可以指金屬制成的城門。其次,詩人寫到“比屋齊人作旅魂”,形容戰亂之后,人們窮困潦倒的境況,無家可歸的流浪狀態。這一描寫使人們對亂世的慘狀產生了更深的感受。
然后,詩人通過描述“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園”,表現出戰亂帶來的社會秩序的紊亂,以及莊園的荒涼景象。夜晚的大門沒有關閉,草木繁茂,顯示了亂世時期人們失去了安寧和正常生活的狀態。水渠也自溢,淹沒了莊園,反映了社會秩序崩潰的景象。
最后,詩人用“關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來表現亂世中邊疆地區的動蕩和重建的跡象。邊塞之上,出現了屯墾邊界的漢人村莊,這是詩人從傳聞中得知的消息。然而,詩人又表示“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清渭水依然無情地環繞著秦原。這里深含了詩人對于戰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苦難和困頓,以及重建困境之中依然難以擺脫的初衷。
整首詩寓意深沉,表達了詩人對戰亂時期人們辛酸和困苦的悲憤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邊界地區重建和希望的無奈和迷茫。
“夜戶不扃生茂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àn hòu què zhì jìn diān yǒu gǎn yǐ mǎo nián zuò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
kuáng tóng róng yì fàn jīn mén, bǐ wū qí rén zuò lǚ hún.
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yè hù bù jiōng shēng mào cǎo,
夜戶不扃生茂草,
chūn qú zì yì jìn huāng yuán.
春渠自溢浸荒園。
guān zhōng hū jiàn tún biān zú, sài wài fān wén yǒu hàn cūn.
關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
kān hèn wú qíng qīng wèi shuǐ, miǎo máng yī jiù rào qín yuán.
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
“夜戶不扃生茂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