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本未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那知本未眠”全詩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
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生查子·侍女動妝奩翻譯及注釋
翻譯
侍女翻動著梳妝匣,故意驚動她不要再睡。哪知她本就徹夜未眠,正背轉身偷偷地落淚。
懶得卸下發上的鳳凰釵,又害羞鉆進那鴛鴦錦被。不時看一眼將盡的燈燭,只見它隨著煙落下燈花穗。
注釋
1、生查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尊前集》注:雙調。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2、侍女:婢女。
3、妝奩(lián):指女人化妝用的鏡匣。
4、故故:故意,特地。
5、卸:除下。
6、鳳凰釵:婦女頭飾,鳳凰狀。
7、鴛鴦被:繡有鴛鴦花紋的被子。
8、金穗(suì):指燈芯節為燈花。結的過長了,有時候會掉火星。舊傳燈花有喜信。
生查子·侍女動妝奩鑒賞
詞的上片寫一個侍女對貴婦人未眠的誤會與發現。“侍女動妝奩,故故驚人睡。”是說一個侍女動了一下梳妝用的鏡匣,想故意驚醒睡著的女主人。可能侍女未獲主人同意不便離開,但久候不耐煩,誤以為人已睡著,有意發出響聲,裝做提醒主人梳妝的樣子而驚醒她。“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意謂:哪知道主人本未睡著,而是背過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淚。
下片直接寫貴婦人未眠的情態和原因。“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說女主人懶得摘除頭上的鳳凰釵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繡著鴛鴦而羞于睡進被子里。鳳凰釵是做成鳳凰形的釵子,鴛鴦被即繡上鴛鴦的被子。女主人是位貴婦人,未卸妝而臥是情緒不好。見被上鴛鴦成雙,而自己卻孤單一人,相形之下不覺害羞。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與同居,是其孤獨難眠的原因。“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說這時又見到油燈將盡,帶著煙掉下一些火星。金穗,指燈芯結成的燈花,像金黃色麥穗。結的過長,掉下成為火星。這是寫殘夜之景。婦人雖已就寢,但依舊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殘燈下孤眠的,這一夜此時又一次見到殘燈,見到燈花落下。這暗示等待丈夫同寢的希望又一次破滅。其相思之苦,讀者自可理解。
這首詞構思精密細致。從頭二句寫誤以為入睡,到三四句寫發現未眠,是個轉折。五六句進一步寫未眠的樣子及原因。末二句更進一步寫失眠之苦。描寫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難,相思之深,也層層揭示。寫侍女的動作與女主人懶卸妝有內在因果關系,因為主人懶卸妝,才有侍女動妝奩。前后安排,很有邏輯性。這首詞描寫貴婦人既恃貴嬌懶,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細致。選用偷、懶、羞等形容婦人這種心理,極為精確。末二句以寫景作結,耐人品味。表現了作者較高的藝術匠心。
生查子·侍女動妝奩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唐大中十四年至廣明元年(860-880年)之間,詞人韓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職,專寫女子裙裾脂粉之詞供皇帝娛樂,該詞收錄于《尊前集》。“那知本未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ēng zhā zǐ
生查子
shì nǚ dòng zhuāng lián, gù gù jīng rén shuì.
侍女動妝奩,故故驚人睡。
nǎ zhī běn wèi mián, bèi miàn tōu chuí lèi.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lǎn xiè fèng huáng chāi, xiū rù yuān yāng bèi.
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
shí fù jiàn cán dēng, hé yān zhuì jīn suì.
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那知本未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