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曾見托金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依稀曾見托金車”全詩
背人細撚垂胭鬢。
向鏡輕勻襯臉霞。
悵望昔逢褰繡幔,依稀曾見托金車。
后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詠手》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手》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偓創作的,描繪了一位女性修長纖細的手的美麗景象,以及詩人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現世美好事物的贊美。
詩詞的中文譯文可以是:“手像白色的骨頭,皮膚紅嫩如玉筍。轉動琴弦,手指露出玉尖。后腦勺上的黑發輕輕地撩弄著壓在背后的那撮胭脂色頭發。面對鏡子,輕輕涂抹粉飾,更顯臉上的紅暈。悵望往昔曾隔著錦帳相見,仿佛看到了當初侍候王者時的場景。后園中笑納同道,采摘了鮮花。”
這首詩通過對手的描寫,展現了女性美的細膩之處。詩人通過形容手白皙纖細,比喻為“骨頭”,并用“紅嫩如玉筍”形容膚色,生動地描繪了手的美貌。另外,詩中描寫了女性在修飾自己時的細致動作,如調琴、涂抹鏡前的妝容等,展現了女性的優雅和柔美。
同時,詩人還通過詩句中的幾個意象和回憶,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懷念。描述了曾經侍奉王者的情景和回憶,體現了對往昔時光的留戀之情,以及對過去榮華的懷念之情。
最后兩句:“后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通過描繪后園中采摘花草的場景,展現了當下的愉悅和歡樂,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珍視和享受。
整首詩以手為主題,融入了對過去時光和現世美好的描繪,通過細膩婉約的語言,展現了女性之美和詩人的情感。創造了一種唯美的詩意,使讀者感受到了手的纖細之美和人生的瞬間美好。
“依稀曾見托金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ǒu
詠手
wàn bái fū hóng yù sǔn yá, tiáo qín chōu xiàn lù jiān xié.
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
bèi rén xì niǎn chuí yān bìn.
背人細撚垂胭鬢。
xiàng jìng qīng yún chèn liǎn xiá.
向鏡輕勻襯臉霞。
chàng wàng xī féng qiān xiù màn, yī xī céng jiàn tuō jīn chē.
悵望昔逢褰繡幔,依稀曾見托金車。
hòu yuán xiào xiàng tóng háng dào, zhāi dé mí wú yòu zhé huā.
后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
“依稀曾見托金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