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苦猿三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吟苦猿三叫”全詩
書生教到此,天意轉難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還應公道在,未忍與山期。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長安冬日》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安冬日》是杜荀鶴創作的一首唐代詩詞。該詩描繪了長安冬日的景象,并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
原文:
近臘饒風雪,閑房凍坐時。
書生教到此,天意轉難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還應公道在,未忍與山期。
中文譯文:
臨近歲末,充滿寒風和雪,我在空室中凝視。
書生到達這個地方,天意變幻莫測。
痛苦的猿猴長嘯三聲,形狀枯瘦的柏樹只有一枝。
公平正義必然存在,我不愿與山為伴。
詩意:
《長安冬日》描繪了杜荀鶴在長安冬日的景象。作者感嘆季節的變化,表達了對天意的疑惑和人生的困惑。詩中的猿猴和柏樹象征著堅韌而孤獨的形象,象征著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與命運的抗爭。最后,作者堅信正義和公道必然存在,他不愿與山為伴,這是一種堅守自己信念的態度。
賞析:
《長安冬日》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冬日的景象,將自然景觀與人生哲思相結合。詩中猿猴和柏樹的形象寓意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命運和正義的思考。整首詩情緒沉郁、寂寥,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疑問和追求。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與對命運的思考,詩詞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吟苦猿三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ān dōng rì
長安冬日
jìn là ráo fēng xuě, xián fáng dòng zuò shí.
近臘饒風雪,閑房凍坐時。
shū shēng jiào dào cǐ, tiān yì zhuǎn nán zhī.
書生教到此,天意轉難知。
yín kǔ yuán sān jiào, xíng kū bǎi yī zhī.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hái yīng gōng dào zài, wèi rěn yǔ shān qī.
還應公道在,未忍與山期。
“吟苦猿三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八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