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倍蕭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景倍蕭騷”全詩
夕照殘荒壘,寒潮漲古濠。
就田看鶴劣,隔水見僧高。
無限前朝事,醒吟易覺勞。
分類: 女子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晚泊金陵水亭》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晚泊金陵水亭
江亭當廢國,秋景倍蕭騷。
夕照殘荒壘,寒潮漲古濠。
就田看鶴劣,隔水見僧高。
無限前朝事,醒吟易覺勞。
中文譯文:
晚上停泊在金陵的水亭
江亭佇立在一個被廢棄的國家,秋景讓心情倍感凄涼。
夜晚的余暉映照在殘破的城墻上,寒冷的潮水漲滿了古老的護城河。
在自家的田地上看到的鶴顯得平庸無趣,而隔著水面看見的僧侶卻顯得高遠不凡。
前朝的事務是無窮無盡的,清醒地吟頌使人感到疲倦不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寫的,描述了一個晚上停船在金陵水亭時的景色和感受。整首詩以秋景為背景,描繪了江亭淪落和城墻殘垣的凄涼景象。作者用“江亭當廢國”來暗指著唐朝政治的黑暗和動蕩。夕陽的余暉照射在殘破的城墻上,映照出一片凄涼的景象。而寒冷的潮水漲滿古老的濠河,更加強調了歲月的流轉和變遷。詩中還寫到作者在自家的田地上看到的鶴顯得平庸,而隔著水面看見的僧人卻顯得高雅。這里通過對比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對世事的看法。最后一句“無限前朝事,醒吟易覺勞”,表達了對過去朝代事務的無限思索,以及清醒地吟頌使人感到疲憊不堪。整首詩意味深長,表達了對時代變遷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杜荀鶴獨特的寫景才華。
“秋景倍蕭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pō jīn líng shuǐ tíng
晚泊金陵水亭
jiāng tíng dāng fèi guó, qiū jǐng bèi xiāo sāo.
江亭當廢國,秋景倍蕭騷。
xī zhào cán huāng lěi, hán cháo zhǎng gǔ háo.
夕照殘荒壘,寒潮漲古濠。
jiù tián kàn hè liè, gé shuǐ jiàn sēng gāo.
就田看鶴劣,隔水見僧高。
wú xiàn qián cháo shì, xǐng yín yì jué láo.
無限前朝事,醒吟易覺勞。
“秋景倍蕭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