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路疊民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御路疊民冢”全詩
石城幾換主,天塹謾連空。
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
折碑猶有字,多記晉英雄。
分類:
作者簡介(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875—958),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七年后(902)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干、貫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御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有《靈溪集》七卷,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金陵懷古》王貞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中文譯文:
在金陵懷古
恃靠山險而不種植德行,
對國家的興衰感到無奈。
石城幾度更換統治者,
天然的塹壕空空地相連。
皇帝的道路上,農民的墳墓交錯,
高臺上聚集著放牧的牧童。
被打破的碑碣上,仍能讀到字跡,
多有晉朝英雄的記錄。
詩意和賞析:
《金陵懷古》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金陵(即現代南京)的感慨和思考。詩人通過描述金陵的歷史變遷和景觀,表達了他對國家興衰的無奈和對過去英雄事跡的紀念。
詩中的“恃險不種德”意味著金陵地勢險要,但人們卻沒有種植道德和美德。這一現象讓詩人感到惋惜,因為一個國家要想興盛,除了有自然條件的優勢外,更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然后詩人描述了金陵石城的更迭,指出金陵曾多次更換統治者,不斷經歷政權的更替。而“天塹謾連空”則表達了金陵地勢高峻,但卻沒有實際意義,沒有形成有效的防御或保護。
接下來,詩人以御路(皇帝的道路)和民冢(農民的墳墓)作對比,強調了統治者和普通人的差異。御路上可以看到皇帝的痕跡,而民冢只能看到普通人的墳墓。高臺上的聚集的牧童則象征著普通百姓的生活,與皇帝在御路上行駛形成對比。
最后,詩人提到了被打破的碑碣,指的是過去歷史的遺跡,但仍能看到字跡。這是對晉朝英雄的紀念,也是對曾經的輝煌時刻的回憶。
整首詩以金陵為背景,通過對地理景觀的描寫和對歷史變遷的反思,展示了詩人對政治和社會現狀的思考和感慨,并表達了對過去英雄事跡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御路疊民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huái gǔ
金陵懷古
shì xiǎn bù zhǒng dé, xīng wáng tàn shù qióng.
恃險不種德,興亡嘆數窮。
shí chéng jǐ huàn zhǔ, tiān qiàn mán lián kōng.
石城幾換主,天塹謾連空。
yù lù dié mín zhǒng, tái jī jù mù tóng.
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
zhé bēi yóu yǒu zì, duō jì jìn yīng xióng.
折碑猶有字,多記晉英雄。
“御路疊民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