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流垂石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瀑流垂石室”全詩
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
定中船過海,臘后路沿湘。
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
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
分類:
作者簡介(張蠙)
[約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復初前后在世。生而穎秀,幼能為詩登單于臺,有“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名,由是知名。家貧累下第,留滯長安。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間,與許棠、張喬、鄭谷等合稱“咸通十哲”。授校書郎,調櫟陽尉,遷犀浦令。五建建蜀國,拜膳部員外郎。后為金堂令。
《送南海僧游蜀》張蠙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南海僧游蜀》是唐代詩人張蠙的作品。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向南海的僧人送別的情感,描繪了僧人離開故鄉游歷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
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
定中船過海,臘后路沿湘。
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
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僧人離開故鄉修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首先,詩人稱僧人為“真修”,強調了僧人的修行之道的真實和純正。僧人離開故鄉,穿著簡樸的僧袍,不懼世俗的暄熱和寒冷,決心要修行到底。詩句“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表現出僧人對塵俗世界的超越和修行的堅定決心。
接著,詩人表達了對僧人開悟之能力的贊賞和崇敬。“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這句話說明僧人在現世中已經覺悟,而且在來世也不會再忘記修行的決心和目標。
詩的下半部分描述了僧人離開故鄉后的旅途情景。僧人乘船渡過海洋,行經湘江,穿越山野,獨自背負虎皮行囊,形象地表現出僧人的孤寂和堅韌不拔。詩句“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生動地描繪了僧人行走在野外的孤單情景。
最后兩句“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則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祝福和思念。瀑布懸垂在石室上方,象征著修行的道路陡峭而難行,而蘿蔓覆蓋著銅梁,象征著僧人行走在嚴苛的修行之路上也有得到護佑和庇護。最后兩句話呼應了開頭,表明詩人希望能再次和僧人相見,詩人也許會在西方世界的上房與僧人相會。
整首詩以平淡的語言描繪了僧人離開故鄉游歷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詩的意境簡潔而有力,通過對隱逸修行的僧人形象的塑造,呈現了一種追求超脫凡塵的信仰和奮斗精神。
“瀑流垂石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nán hǎi sēng yóu shǔ
送南海僧游蜀
zhēn xiū jué gù xiāng, yī nà dù xuān liáng.
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
cǐ shì néng xiān jué, tā shēng qǐ zài wàng.
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
dìng zhōng chuán guò hǎi, là hòu lù yán xiāng.
定中船過海,臘后路沿湘。
yě jiǒng yā suí lì, shān shēn hǔ bèi náng.
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
bào liú chuí shí shì, luó màn gài tóng liáng.
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
què hòu hé nián huì, xī fāng yǒu shàng fáng.
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
“瀑流垂石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