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隨蒲帛謁金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暫隨蒲帛謁金鑾”全詩
天馬難將朱索絆,海鰲寧覺碧濤寬。
松壇月作尊前伴,竹篋書為教外歡。
神鼎已乾龍虎伏,一條真氣出云端。
作者簡介(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天佑初年前后在世(904年)。初居九華,刻苦于學,所用墨硯,底為之穿。唐末,詞場請托公行,僅文圭與游恭獨步場屋。乾寧五年,(公元八九八年)及第,為裴樞宣諭判官記室參軍。朱全忠、錢鉸交辟均不就。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待文圭以上客禮,故頗為盡力。頵敗,事楊行密,終左千牛衛將軍。文圭作詩甚多,有登龍集、冥搜集、筆耕詞、水縷錄、從軍藁等集,《新唐書志》僅錄詩集一卷。此從《唐才子傳》傳于世。
《送道者朝見后歸山》殷文圭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道者朝見后歸山
暫隨蒲帛謁金鑾,
蕭灑風儀傲漢官。
天馬難將朱索絆,
海鰲寧覺碧濤寬。
松壇月作尊前伴,
竹篋書為教外歡。
神鼎已乾龍虎伏,
一條真氣出云端。
詩詞的中文譯文:
暫時跟隨御服前往謁見皇帝,
風姿傲然,超然于世俗之上。
天馬難以束縛住朱轉,
海鰲亦覺得碧波寬廣。
在松壇上的月亮作為酒器陪伴,
書在竹篋中,為了外來的歡樂。
神鼎已經煉成,龍虎已經屈服,
一縷真氣從云端中升騰而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殷文圭的作品,描寫了一位道士離開朝廷回歸山林的場景。詩人通過對道士經歷的描繪,表達了對追求內心自由和超脫的向往和贊美。
首先,詩人以"蒲帛"指代御服,"金鑾"指代皇帝,說明道士曾暫時加入朝廷,謁見皇帝。然而,他并不為權勢所迷惑,仍然保持著自由、豁達的風儀,超然于一切世俗之上。
詩中描繪了道士離開朝廷后回歸山林的自由與舒適。"天馬"難以捆綁住朱轉,"海鰲"也覺得碧波寬廣,表達了道士欣然回歸自然之美的心態。"松壇"上的"月"作為酒器陪伴,"竹篋"中的書則代表著對外來的歡樂和知識的拒絕。
最后,詩人描述了道士已經修煉成的"神鼎",預示著他已經獲得了超凡的力量,而"真氣"在云端中升騰而起,象征著道士已經達到了達人的境地。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道士追求自由和返璞歸真的崇敬和贊美,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之美、對追求內心真理的向往。全詩氣勢恢宏,意境深遠,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暫隨蒲帛謁金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ào zhě cháo jiàn hòu guī shān
送道者朝見后歸山
zàn suí pú bó yè jīn luán, xiāo sǎ fēng yí ào hàn guān.
暫隨蒲帛謁金鑾,蕭灑風儀傲漢官。
tiān mǎ nán jiāng zhū suǒ bàn,
天馬難將朱索絆,
hǎi áo níng jué bì tāo kuān.
海鰲寧覺碧濤寬。
sōng tán yuè zuò zūn qián bàn, zhú qiè shū wèi jiào wài huān.
松壇月作尊前伴,竹篋書為教外歡。
shén dǐng yǐ qián lóng hǔ fú, yī tiáo zhēn qì chū yún duān.
神鼎已乾龍虎伏,一條真氣出云端。
“暫隨蒲帛謁金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