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與曲江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非與曲江賒”全詩
野火流穿苑,秦山疊入巴。
風梢離眾葉,岸角積虛沙。
此地鐘聲近,令人思未涯。
分類:
作者簡介(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慈恩寺東樓》曹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慈恩寺東樓
寺樓涼出竹,
非與曲江賒。
野火流穿苑,
秦山疊入巴。
風梢離眾葉,
岸角積虛沙。
此地鐘聲近,
令人思未涯。
詩詞中文譯文:
慈恩寺的東樓,
樓里涼氣襲人如竹。
這里與曲江并不相連。
野火穿越寧靜的園林,
秦嶺的山巒疊入巴山。
風在樹梢上抖落幾片葉子,
水岸上堆積著虛幻的沙。
鐘聲從寺廟的這一方傳來,
讓人感到思緒無邊無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慈恩寺東樓的景色和氛圍,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這個地方的思緒和情感。
首先,詩中描述了東樓的涼爽和竹子的清涼感,傳達出寺樓的寧靜與涼爽的氣氛。
其次,作者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這里與曲江之間的隔離感。曲江是有名的湖景勝地,而東樓卻與之相隔,暗示了這里與外界的隔絕和與塵囂的脫離。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寺廟附近的景物。野火流過寧靜的園林,暗示了外界的喧囂和紛亂到達了這個寧靜之地。
秦山疊入巴山,概括了兩座名山的相連之美。
接著,詩中描繪了風吹落葉和岸邊的虛沙,增加了景物的動感和凄涼感。
最后,寺廟的鐘聲傳來,讓人感到思緒無邊無際。這句詩通過描繪鐘聲的近和遠,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緒的流動。
整首詩通過對景物和聲音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這個地方的思緒。讀者讀完這首詩會感到一種寧靜和思索的氛圍,也會被作者的感受所打動。
“非與曲江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í ēn sì dōng lóu
慈恩寺東樓
sì lóu liáng chū zhú, fēi yǔ qǔ jiāng shē.
寺樓涼出竹,非與曲江賒。
yě huǒ liú chuān yuàn, qín shān dié rù bā.
野火流穿苑,秦山疊入巴。
fēng shāo lí zhòng yè, àn jiǎo jī xū shā.
風梢離眾葉,岸角積虛沙。
cǐ dì zhōng shēng jìn, lìng rén sī wèi yá.
此地鐘聲近,令人思未涯。
“非與曲江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