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那酬恩未殺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爭那酬恩未殺身”全詩
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
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
分類:
作者簡介(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曹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
得召丘墻淚卻頻,
若無公道也無因。
門前送敕朱衣吏,
席上銜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
平明桃杏放燒春。
南山雖有歸溪路,
爭那酬恩未殺身。
中文譯文:
受到皇帝的召喚,我多次在丘墻中哭泣,
如果沒有公正,又怎會有理由。
門前送來玉帝的詔命,朱衣官吏供奉,
宴席上,賓客們端起酒杯,紛紛贊嘆。
半夜里笙歌聲教泥土上的月亮沉迷,
在清晨,桃杏花燃起了春天之火。
南山上雖然有回家的小徑,
可追求酬謝恩情的人未必會喪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曹松創作的一首七絕詩。詩人以自己及第進士后的遭遇和心情為題材,訴說了自己在得到皇帝召見后的感慨和困惑。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得到皇帝的召喚和獲得高官的感慨。他提到自己多次在丘墻中哭泣,顯示其內心的困擾和不安。他強調了需要公正和合理的理由來保持公道。
在第四句中,詩人通過門前送來詔命、宴席上賓客舉杯的描繪,展現了自己受到重視和尊敬的情況。展示了得召的喜悅和慶祝的場面。
最后兩句中,詩人以寓言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回報和感恩的思考。雖然有歸溪之路,詩人認為為了酬謝恩情,并不一定要犧牲性命。這里的南山雖然具體指向什么地方,但是可以理解為回家和平淡的生活之路。
這首詩揭示了曹松身為當時的士人,對于得到皇帝召見和擔任高官職位的內心隱憂和思考。通過形容各種場景和情景,表達了自己對待宴會和恩賞的態度。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在唐代詩歌中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風格。
“爭那酬恩未殺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í dì chì xià, yàn zhōng xiàn zuò zhǔ dù shì láng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
dé zhào qiū qiáng lèi què pín, ruò wú gōng dào yě wú yīn.
得召丘墻淚卻頻,若無公道也無因。
mén qián sòng chì zhū yī lì,
門前送敕朱衣吏,
xí shàng xián bēi bì luò rén.
席上銜杯碧落人。
bàn yè shēng gē jiào ní yuè, píng míng táo xìng fàng shāo chūn.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
nán shān suī yǒu guī xī lù, zhēng nà chóu ēn wèi shā shēn.
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
“爭那酬恩未殺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