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已枯沙上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骨已枯沙上草”全詩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猶自寄寒衣。
分類:
作者簡介(沈彬)

[約公元八五三年至九五七年間在世]字子文,(五代詩話作子美。此從唐才子傳)筠州高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宣宗大中七年至周世宗顯德四年間在世,年約九十歲左右。少孤,苦學。應舉不策。乾符中,(公元八七七年左右)南游湖、湘,隱云陽山數年。又游嶺表,約二十年,始還吳中。與僧虛中、齊己為詩友。時南唐李升鎮金陵,旁羅俊逸儒宿。彬應辟,知升欲取楊氏,因獻畫山水詩云:“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升大喜,授秘書郎。保大中,以吏部侍郎致仕。歸,徙居宜春。時年八十余。李璟以舊恩召見,賜粟帛官其子。彬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于世。
《吊邊人》沈彬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吊邊人》是唐代詩人沈彬創作的一首詩。詩人通過描繪邊地邊人的悲壯命運,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詩人首先以殺聲、野風等冷酷與凄涼的景象作為背景,突出了邊地戰爭的殘酷和邊人的悲苦命運。接著,詩人描繪了月高時分,表現了邊人望眼欲穿的渴望和無盡的歸鄉之情。然而,冷酷無情的戰場已經奪去了邊人的生命,只留下他們的白骨枯草,家人寄出的寒衣也無法使他們回到家鄉。
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痛惜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殺聲和野風等景象烘托出邊地戰亂的殘酷,月高時分突出了邊人望歸的渴望,白骨和寒衣則象征了邊人的犧牲和家人的深情。通過對生死、戰爭和親情的描繪,詩人讓人感受到了邊人們的苦難和家人們的哀思,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殺聲沉后野風悲,戰火退后的邊地上風聲哀鳴。
漢月高時望不歸,當夜月圓之際,期盼的歸鄉只能空白。
白骨已枯沙上草,邊人的尸骨已經多年遠離家園,只有草木寂寞地覆蓋著。
家人猶自寄寒衣,邊人的家人們依然寄去寒冷的衣物,
卻無法溫暖他們的冰冷身軀和寒冷心靈。
綜上所述,沈彬的《吊邊人》是一首描寫邊地戰爭和邊人命運的詩。詩人通過冷酷的景象和深情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詩詞充滿了悲壯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邊人們的痛惜和對和平的向往。同時,通過對生死、戰爭和親情的描繪,詩人喚起了讀者對戰爭殘酷性和人與人間的深情的思考。
“白骨已枯沙上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ào biān rén
吊邊人
shā shēng shěn hòu yě fēng bēi, hàn yuè gāo shí wàng bù guī.
殺聲沈后野風悲,漢月高時望不歸。
bái gǔ yǐ kū shā shàng cǎo, jiā rén yóu zì jì hán yī.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猶自寄寒衣。
“白骨已枯沙上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