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赤血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江赤血流”全詩
大野朱旗沒,長江赤血流。
鬼神尋覆族,宮廟變荒丘。
唯有朝臺月,千年照戍樓。
作者簡介(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南海石門戍懷古》陳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海石門戍懷古》是唐代詩人陳陶的作品,描寫了漢朝征討百越的場景。詩中首先描述了漢家征百越的場景,指出了戰爭帶來的慘烈。接著,描寫了戰場的慘狀,用“大野朱旗沒,長江赤血流”形象地表達了殺戮的殘忍和戰爭的殘酷。然后,描繪了戰后的景象,鬼神四處尋找被屠戮的族人,宮廟荒廢。最后,唯有朝臺上的月亮依然照耀著戍樓,經歷了千年仍然照耀著這片土地。
詩意:這首詩通過描繪戰爭帶來的血腥和殘酷,以及戰后的廢墟和荒涼景象,表達了對戰爭的思考和懷念過去的深情。最后的朝臺月代表了希望和堅韌,象征著人們對戰爭的反思和追求和平的愿望。
賞析:這首詩通過描寫戰爭和戰后的景象,展示了陳陶飽含對往事的思念和對和平的向往。詩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如“大野朱旗沒,長江赤血流”等,生動地描繪出戰爭的殘酷和人們的痛苦。整首詩以戰爭為背景,通過描寫血腥和廢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追求和對戰爭的反思。最后的朝臺月象征著希望和堅韌,照耀著戍樓,讓人們思考戰爭的可怕和珍惜和平的重要性。整首詩意味深長,語言簡練,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思緒。
“長江赤血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hǎi shí mén shù huái gǔ
南海石門戍懷古
hàn jiā zhēng bǎi yuè, luò dì sàng pí xiū.
漢家征百越,落地喪貔貅。
dà yě zhū qí méi, cháng jiāng chì xuè liú.
大野朱旗沒,長江赤血流。
guǐ shén xún fù zú, gōng miào biàn huāng qiū.
鬼神尋覆族,宮廟變荒丘。
wéi yǒu zhāo tái yuè, qiān nián zhào shù lóu.
唯有朝臺月,千年照戍樓。
“長江赤血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