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花紅十二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豆蔻花紅十二春”全詩
昆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薜蘿身。
雖同橘柚依南土,終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時薦遺逸,莫教千古吊靈均。
作者簡介(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寄兵部任畹郎中》陳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兵部任畹郎中》是陳陶在唐代創作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生平的思考和對時光的感嘆。
詩詞的中文譯文:
常思劍浦越清塵,豆蔻花紅十二春。
常常回憶劍浦的生活,已經度過十二個春天。
昆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薜蘿身。
年歲已經長大,成為一座封建學府的器物,而澗松還是如同薜蘿一般。
雖同橘柚依南土,終愧魁罡近北辰。
雖然我出自南方橘柚之地,但總是感到自愧不如北方的魁罡。
好向昌時薦遺逸,莫教千古吊靈均。
我渴望把自己的才華推薦給昌時,不要讓我淪為千古哀悼的對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生平的思考和對時光的感嘆。詩人陳陶在這首詩中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在劍浦度過的時光,十二個春天已經過去了。他把自己的生命比喻為一座封建學府里的器物,而他自己還是如同薜蘿一般普通。詩人雖然出自南方的寒柚之地,但是總是覺得自己遠不如北方的魁罡。他渴望把自己的才華推薦給昌時,不愿淪為千古哀悼的對象。
整首詩情緒悲涼,充滿了對光陰流逝的感慨。詩人通過對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展現了對人生的終極追求和自身的無奈。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凡人境遇的無奈和對于人生命運不可掌控的思考。在才華橫溢的人生歲月里,他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夠被世人所承認和傳頌,而不愿淪為千古遺忘的存在。整首詩的結構簡練,用字簡約而富有畫面感,詩意深遠,給人以思索和反思的空間。
“豆蔻花紅十二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bīng bù rèn wǎn láng zhōng
寄兵部任畹郎中
cháng sī jiàn pǔ yuè qīng chén, dòu kòu huā hóng shí èr chūn.
常思劍浦越清塵,豆蔻花紅十二春。
kūn yù yǐ chéng láng miào qì,
昆玉已成廊廟器,
jiàn sōng yóu shì bì luó shēn.
澗松猶是薜蘿身。
suī tóng jú yòu yī nán tǔ, zhōng kuì kuí gāng jìn běi chén.
雖同橘柚依南土,終愧魁罡近北辰。
hǎo xiàng chāng shí jiàn yí yì, mò jiào qiān gǔ diào líng jūn.
好向昌時薦遺逸,莫教千古吊靈均。
“豆蔻花紅十二春”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