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藏大步蠶叢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昂藏大步蠶叢國”全詩
卓女窺窗莫我知,嚴仙據案何曾識。
自古皆傳蜀道難,爾何能過拔蛇山。
忽驚登得雞翁磧,又恐礙著鹿頭關。
分類:
作者簡介(馮涓)
生卒年不詳。字信之,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一說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登進士第(《北夢瑣言》作大中四年),又登宏詞科,授京兆府參軍。以時危世亂,隱居商山十年,后為祠部郎中。僖宗中和元年(881),授眉州刺史,適為兵阻,未至任,遂于成都墨池灌園自給。昭宗景福時,王建辟為西川節度判官,后拜前蜀御史大夫,卒。涓尤工章奏,《鑒誡錄》稱其頗能“清苦直諫,比諷箴規,章奏合于教化。所薦文章,迥超群品,諸儒稱之為大手筆”。
《蜀馱引》馮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蜀馱引》是唐代詩人馮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蜀馱引
昂藏大步蠶叢國,
曲頸微伸高九尺。
卓女窺窗莫我知,
嚴仙據案何曾識。
自古皆傳蜀道難,
爾何能過拔蛇山。
忽驚登得雞翁磧,
又恐礙著鹿頭關。
中文譯文:
蜀馱引,傲然行走在茂密的蠶叢之國,
馱馴馬頸微微伸展,高聳九尺。
高貴的女子窺視窗外,卻不知道我,
崇高的仙人依靠案幾,從未認識過我。
自古以來,蜀道一直被傳為艱難險阻,
你又如何能夠越過拔蛇山?
突然驚醒于登上雞翁磧之上,
又擔心被阻礙于鹿頭關之間。
詩意和賞析:
《蜀馱引》通過描繪一個行走在蠶叢之國的高聳馱馬,表達了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蜀馱引者象征著作者自己,他高傲地行走于眾人之間,卻被人們所忽視和無知。卓女和嚴仙則代表社會上的高貴人物,他們對于蜀馱引者的存在并沒有留意,也從未真正了解過他。這種被忽視和無法被理解的境遇,使得蜀馱引者感到孤獨和無奈。
詩中提到的蜀道、拔蛇山、雞翁磧和鹿頭關,都是地理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象征著人生中的困難和挑戰。蜀道被形容為自古以來就艱難險阻的道路,而拔蛇山、雞翁磧和鹿頭關則進一步強調了艱險的程度。作者以自身為例,提出了一個反問,即自己又如何能夠越過這些困難,充滿了無奈和無力感。
整首詩以簡潔而雄渾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困惑,通過對難以逾越的障礙的表現,抒發了對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疑問。詩中的形象描繪生動鮮明,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通過對社會和人生的難題的反思,也引發了讀者對于生命意義和人生抉擇的思考。
“昂藏大步蠶叢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ǔ tuó yǐn
蜀馱引
áng cáng dà bù cán cóng guó, qū jǐng wēi shēn gāo jiǔ chǐ.
昂藏大步蠶叢國,曲頸微伸高九尺。
zhuō nǚ kuī chuāng mò wǒ zhī, yán xiān jù àn hé zēng shí.
卓女窺窗莫我知,嚴仙據案何曾識。
zì gǔ jiē chuán shǔ dào nán, ěr hé néng guò bá shé shān.
自古皆傳蜀道難,爾何能過拔蛇山。
hū jīng dēng dé jī wēng qì, yòu kǒng ài zhe lù tóu guān.
忽驚登得雞翁磧,又恐礙著鹿頭關。
“昂藏大步蠶叢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