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梁貞婦啼嗚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杞梁貞婦啼嗚嗚”全詩
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杞梁妻》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杞梁妻
秦朝統治殘暴,四方百姓都陷入困苦;筑長城以遮擋北方胡人的侵襲;人們筑起萬里長城,貞婦杞梁悲痛地啼哭。她失去了父親,丈夫去世,子女皆無,孤獨無依。當長城倒塌的號角響起時,杞梁的遺骨也被發現。疲憊的靈魂和饑餓的魄魂回到了成為陌生人的年輕人身上。陌生人們在路上相遇時,不要互相疏遠。
詩歌追溯了古代中國的歷史背景,揭示了秦朝統治的殘暴,以及百姓的痛苦和無辜受害。杞梁妻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象征,代表了那些無辜受傷的婦女和家庭。詩中的杞梁妻通感和喚魂,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人類痛苦的關切,以及對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思考。
這首詩通過描繪杞梁妻的悲痛和困苦,以及長城的倒塌和杞梁的骨頭出土,展現了殘酷的現實和人性的脆弱。詩人以凄婉、悲愴的語言,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詩中以“秦之無道兮四海枯”作開頭,形容秦朝的暴政和百姓的苦難。接著通過“筑長城兮遮北胡”揭示了長城的建設背后的傷痛和犧牲。詩中的“杞梁貞婦啼嗚嗚”形象地表達了杞梁妻的悲痛和無助,盡管她無依無靠,但她的堅貞和不屈令人敬佩。最后,詩人通過描寫杞梁的遺骨出土和陌上的相逢,表達了對歷史的追憶和對人情的關懷。
這首詩詞揭示了歷史的陰暗面和對人性的思考,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人類痛苦的關切。通過描繪杞梁妻的悲痛和無助,以及長城的建設和倒塌,詩人呈現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和人性的脆弱。詩人表達了對歷史的追憶和對人情的關懷,激起讀者共鳴和思考。詩詞通過凄婉、悲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中國的歷史背景,并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不公。
“杞梁貞婦啼嗚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ǐ liáng qī
杞梁妻
qín zhī wú dào xī sì hǎi kū, zhù cháng chéng xī zhē běi hú.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筑長城兮遮北胡。
zhù rén zhù tǔ yī wàn lǐ,
筑人筑土一萬里,
qǐ liáng zhēn fù tí wū wū.
杞梁貞婦啼嗚嗚。
shàng wú fù xī zhōng wú fū, xià wú zǐ xī gū fù gū.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yī hào chéng bēng sāi sè kǔ, zài hào qǐ liáng gǔ chū tǔ.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pí hún jī pò xiāng zhú guī,
疲魂饑魄相逐歸,
mò shàng shào nián mò xiāng fēi.
陌上少年莫相非。
“杞梁貞婦啼嗚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