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嗟護塞征戍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堪嗟護塞征戍兒”全詩
胡兒走馬疾飛鳥,聯翩射落云中聲。
陣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過遼水。
堪嗟護塞征戍兒,未戰已疑身是鬼。
見說青冢穴,中有白野狐。
時時出沙磧,向東而號呼。
號呼復號呼,畫師圖得無。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邊上作三首》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邊上作三首》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邊塞地區的荒涼景象,以及胡人騎馬疾馳、箭射落云中的壯麗場景。詩意深刻,飽含憂國憂民之情懷。
詩詞中文譯文如下:山無綠色,水無清澈;風兇猛,沙土發腥臭。胡人騎馬疾如飛鳥,箭射得像落云中的聲音。戰云突然在沙漠中升起,洞察到胡人在過遼水。可憐護塞的戰士兒,未戰先疑身是鬼。聽說青冢的洞穴中,有一只白色的野狐。它時常出現在沙漠上,朝東方呼號。呼號又呼號,畫師不能畫出它的樣子。
詩中以樸實而凄涼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邊塞地區的荒涼和惡劣環境。作者通過描寫山無綠、水無清,風沙兇猛的景象,表現了這片邊塞土地的荒蠻之感。胡人騎馬疾如飛鳥,箭射落云中的場景,則展示了胡人的勇猛與戰斗力。而戰云突然升起,洞察到敵軍的情節,則增添了緊張和戰爭的氛圍。最后,作者提到了青冢洞穴中的白野狐,使整首詩詞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這首詩詞通過藝術的手法,娓娓道來邊塞之地的蒼涼景色,勾勒出塞外邊防戰士的艱辛和憂愁。表達了詩人對邊塞軍人的欽佩和同情之情,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民眾苦難的關注。整首詩詞者融入了戰爭、自然和宿命的主題,體現了唐代士人情懷的深沉與堅韌。
“堪嗟護塞征戍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ān shàng zuò sān shǒu
邊上作三首
shān wú lǜ xī shuǐ wú qīng, fēng jì dú xī shā yì xīng.
山無綠兮水無清,風既毒兮沙亦腥。
hú ér zǒu mǎ jí fēi niǎo, lián piān shè luò yún zhōng shēng.
胡兒走馬疾飛鳥,聯翩射落云中聲。
zhèn yún hū xiàng shā zhōng qǐ, tàn dé hú bīng guò liáo shuǐ.
陣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過遼水。
kān jiē hù sāi zhēng shù ér, wèi zhàn yǐ yí shēn shì guǐ.
堪嗟護塞征戍兒,未戰已疑身是鬼。
jiàn shuō qīng zhǒng xué, zhōng yǒu bái yě hú.
見說青冢穴,中有白野狐。
shí shí chū shā qì, xiàng dōng ér hào hū.
時時出沙磧,向東而號呼。
hào hū fù hào hū, huà shī tú dé wú.
號呼復號呼,畫師圖得無。
“堪嗟護塞征戍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