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亦有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草木亦有性”全詩
我若似草木,成道無時節。
世人不會道,向道卻嗔道。
傷嗟此輩人,寶山不得寶。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道情偈》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道情偈》是唐代詩人貫休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草木也有自己的本性,與我將永遠不分離。
如果我能像草木一樣,修道就沒有什么時候和季節的限制。
世人不明白修道之道,卻對修道者感到憤怒。
悲嘆這些人,他們不能珍惜寶山的寶藏。
詩意:
詩人在這首詩中探討了修道的本質和世人對修道者的誤解。他通過比喻草木的本性來表達修道者和自然之間的親近關系。草木有自己的生長周期和特性,但它們不會離開自然的本源。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像草木一樣,隨時隨地修道,不受世俗的限制和束縛。然而,他覺得世人不了解修道的真諦,對修道者持有嫉妒和反感的態度。詩人以此來悲嘆那些不能理解并珍惜修道之道的人們。
賞析:
《道情偈》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修道的向往和對世人的無奈。通過草木的比喻,詩人揭示出修道者與自然的親密聯系,強調修道不應受到時間和環境的限制。詩人借此批評世人對修道者的不理解和反感,以及他們對寶山寶藏的無視。整首詩情感真摯,富有哲思,追求自然與修道的和諧與均衡。通過對道情的表達,詩人表達了對修道的追求和對世人的關懷,使讀者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反思現實中普遍存在的追逐功名利祿的價值觀。這首詩盡管短小簡練,但卻能引發讀者觸動,讓讀者體會到修道之道的價值和意義。
“草木亦有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o qíng jì
道情偈
cǎo mù yì yǒu xìng, yǔ wǒ jiāng bù bié.
草木亦有性,與我將不別。
wǒ ruò shì cǎo mù, chéng dào wú shí jié.
我若似草木,成道無時節。
shì rén bú huì dào, xiàng dào què chēn dào.
世人不會道,向道卻嗔道。
shāng jiē cǐ bèi rén, bǎo shān bù dé bǎo.
傷嗟此輩人,寶山不得寶。
“草木亦有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