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莫因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回首莫因循”全詩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隨人。
角咽胡風緊,沙昏磧月新。
明時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友人下第游邊》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友人下第游邊》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送別友人去邊疆游歷的情景。
失意窮邊去,孤城值晚春。
友人因失意而決定去邊疆,此時正值晚春時節。詩中的"失意"意味著友人的不滿和困惑,而"孤城"則暗示著邊疆地區的荒涼和孤寂。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隨人。
雖然是晚春時節,但邊疆的黑山卻沒有顯露出紅色的霞光,白天也似乎隨著人們的離去而變得幽暗和恐怖。這種描寫創造了一種憂郁的氛圍,表達了友人離開的不安。
角咽胡風緊,沙昏磧月新。
角咽是指邊疆地區悲憤的風聲,胡風則指的是胡人的風俗和習慣。這里描寫了邊疆地區風沙彌漫的景象,沙塵滿天,月亮被遮蔽的情景。詩人借此表達了友人離開后,他所面臨的艱難困苦和不確定性。
明時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希望友人能夠在公正的時候回來,而不要因為現在的困境而迷失自我。這里蘊含著一種對友人的期待和忠告,寄托了詩人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和對友誼的珍視。
總的來說,這首詩描繪了友人離開去邊疆游歷的情景,通過描寫邊疆地區的荒涼和困苦,展示了詩人對友人未來的關切和祝福。全詩意境凄涼悲切,以對友人的告別之情表達了詩人對邊疆艱辛生活的思考和對友誼的珍視之情。
“回首莫因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ǒu rén xià dì yóu biān
送友人下第游邊
shī yì qióng biān qù, gū chéng zhí wǎn chūn.
失意窮邊去,孤城值晚春。
hēi shān xiá bù chì, bái rì guǐ suí rén.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隨人。
jiǎo yàn hú fēng jǐn, shā hūn qì yuè xīn.
角咽胡風緊,沙昏磧月新。
míng shí zhì gōng zài, huí shǒu mò yīn xún.
明時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回首莫因循”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